有华丽灯光,只有一台老旧的卡拉OK机和队员们热烈的掌声。平时严肃的退伍老兵赵哥,一曲铿锵有力的《咱当兵的人》,吼出了军魂与本色,引得满堂喝彩。腼腆的文员小陈,竟有一副清澈的好嗓子,一首《茉莉花》婉转悠扬,让大家看到了她执勤之外柔情似水的一面。东北汉子大刘的《乌苏里船歌》豪迈奔放,带着黑土地的辽阔气息。深情的流行情歌、诙谐的民间小调……歌声流淌,身份界限模糊了,队员们在彼此的歌声中发现了更立体的伙伴。唱完歌的赵哥,摘下帽子挠挠头,脸上是少有的腼腆笑容;小陈则被大家簇拥着,称赞她像个小百灵。那种平日里难以流露的轻松和快乐,在歌声中彻底释放。
“守护者之声”朗诵会: 舞台移至小区绿意盎然的中心花园。队员们脱下制服外套,换上干净的白衬衫,在晨光或暮色中站立。没有专业技巧,只有质朴的情感流淌。
小李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他将“土地”换成了“家园”,句句饱含对梧桐苑的深情守护。他的声音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昂,让在场的居民都为之动容。
老张选择了一篇自己写的散文《门岗的四季》,描绘晨昏雨雪中看到的邻里温情瞬间——早起送孙子上学的老人、深夜归家的加班族、风雨中互相搀扶的老两口…平凡点滴被他醇厚的嗓音赋予诗意,让听众湿润了眼眶。一位老奶奶听完,拉着老张的手说:“老同志,你写得真好,就像我们自己的日子。”
小王则朗诵了食指的《相信未来》,那充满希望和力量的诗句,仿佛是为所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的人们而歌:“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小王的声音有些颤抖,但眼神坚定,他读出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读出了大家的心声。
歌声释放了压力,朗诵抒发了情怀。舞台虽小,却成了队员们展现真我、获得认同、增强自信的精神高地。排练时的互相指点、比赛时的加油鼓劲、表演后的真诚喝彩,无形中编织着一条条坚韧的情感纽带。队员间的称呼从“张队”、“李哥”变成了私下里亲切的“歌神”、“诗人”,团队的氛围变得前所未有的融洽和活泼。就连平时最沉默寡言的小王,也开始主动和队员们分享他写的几句小诗。
第三篇章:润物无声,铸魂有痕——文化建设的深远回响
文化建设的种子,悄然在保安队这片土壤生根发芽,结出了意想不到的果实:
服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