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眼神,却像淬了火的钢,坚定得让人心安。疏散通道被以惊人的效率打通,模拟的“居民”在引导员的指挥下,迅速而有序地奔向指定的空旷安全集合点。灭火组的队员们则成功“压制”了那团模拟的“初期火势”。演练结束后的复盘,更像是一场智者的博弈。林野指着地图上的每一个点,点出每一个细节:“引导员的站位,是不是既保证了视野开阔,又足够安全?”“敲门确认的节奏和力度,能不能再精准一点,让里面的人立刻警觉?”“报警信息,有没有哪个词可以更精确,让救援力量更快定位?” 队员们围在地图前,讨论的声音热烈而专注,争相提出流程优化的空间,仿佛那不是纸上的线条,而是守护生命的防线。
(接下一部分:关于地震演练)
数日后的又一个午后,毫无征兆地,刺耳的警报声再次划破长空,伴随着模拟的剧烈晃动效果音响,仿佛地底传来巨兽的咆哮。“地震!强烈震动!就近躲避!” 林野的指令短促如鞭,带着不容分说的力量。“室内人员!立刻躲避!坚固家具下方!承重墙墙角!保护头部颈部!” 监控室内,队员们几乎是同时抱头蹲伏在结实的桌子下,动作快得如同条件反射。楼宇各处的预设演练点上,扮演居民的“群众演员”也在引导员的急促提示下,迅速找到安全位置,蜷缩身体,护住头颈。当“震动停止”的指令传来,仿佛一道绿色的通行令。“搜救评估组!佩戴头盔手套,立即行动!三人一组,互相照应!逐层逐户排查,确认人员安全!检查建筑结构破损情况(预设标记点)、燃气泄漏、水管爆裂等次生灾害!” 队员们立刻化身为一道道迅捷的“橙色旋风”,模拟的破拆工具、急救包、气体检测仪(模拟信号)在手中一闪,便冲进了模拟受损的楼栋。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过模拟的“掉落地砖”、“倾倒家具”区域,每一步都带着对未知的警惕,仔细检查每个房间,模拟为“伤员”进行包扎固定,用红笔标记出“危险结构裂缝”,模拟关闭燃气阀门、切断水源。林野紧随其后,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重点检查队员们的防护是否到位,搜索流程是否规范,对“险情”的判断是否准确。“安全是第一位的!”他低沉地强调,“自身防护不足就是给救援添乱!搜救要细致,但也要效率,黄金时间不能浪费!”每一个字都重重地砸在地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下一部分:关于可疑人员闯入演练)
最复杂、最考验应变和心理素质的,当属模拟“可疑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