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家园”保安队的声名,宛如初秋那阵悄然潜入的微凉清风,不着痕迹地拂过了邻近的“枫林苑”、“碧水湾”、“金桂园”几个社区。这声名并非源自惊天动地的大事迹,而是如同涓涓细流,在居民们的口耳相传中汇聚而成:是那位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业主难题面前的林队长,是那群风雨无阻巡逻,连角落里的流浪猫都认得他们身影的队员,更是那份将安保与服务揉捏得恰到好处,让居民们心头既安稳又舒爽的独特气质。
“枫林苑”的业委会张主任,在一次区域联席会议上,脸上带着几分感慨,又带着几分诚恳,开口道:“林队长啊,我们这几个小区的物业保安,心里都痒痒的,想向您和您的队伍取取经,不知您肯不肯赏光,来指点指点?”
林野闻言,欣然应允。他心里清楚,安保工作如同逆水行舟,闭门造车终究难行远,唯有互通有无、博采众长,方能行稳致远。他精心准备的交流材料,摒弃了枯燥的规章制度汇编,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鲜活滚烫的案例:如何于细微处留心,化解一场潜在的盗窃危机;如何借力微信群,让居民报修的呼声迅速得到回应;如何将心比心,巧解邻里间的小摩擦;又如何在狂风暴雨中,迅速建立起社区应急的联动机制……这些源自基层实践的“土办法”、“真经验”,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泥土的芬芳,比任何高深理论都更具说服力。
交流会在“枫林苑”那间明亮敞亮的物业会议室里举行。二十多位来自几个社区的保安队长、业务骨干和物业经理济济一堂。面对众人,林野毫无保留。他打开笔记本电脑,结合精心制作的PPT和巡逻记录仪捕捉下的片段(早已隐去了所有隐私信息),娓娓道来。他讲述了一次深夜,通过监控捕捉到异常的灯光闪烁,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阻止了一起入室盗窃未遂案;分享了如何与社区里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热心阿姨们建立起“情报网”,第一时间掌握陌生人员的动向;重点介绍了他们独创的“应急互助小组”模式,巧妙地将保安、物业维修师傅、社区医生,甚至那些懂水电的热心业主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应对突发急病、水管爆裂等紧急状况。他的讲述,语言朴实,却干货满满,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这份工作的赤诚用心,以及对社区居民那份沉甸甸的温情。会议室里,一时间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从某个角落传来恍然大悟的轻声感叹。
交流是双向的河流。林野没有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老师”位置。他和队员们一样,带着虚心学习的姿态,认真倾听“碧水湾”分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