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声称:“我花钱买了房,门口这点地,天经地义该归我!”;有固执的老人,一边揉着膝盖,一边搬出“我腿脚不便,没固定车位怎么出门”的苦情牌;也有心虚闪躲的年轻人,小声嘟囔着“别人都装了,我不装就没地方停,随大流嘛”。面对这些,林野始终保持着最大的耐心和尊重。在王大姐用社区和谐的大道理动之以情,老张搬出物业管理条例晓之以理之后,林野总会适时开口。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字字句句都敲在人心坎上:
“李老板,咱们小区是大家的家园,公共区域属于每一位住户。您的地锁是方便了您自己,可您想过吗?让晚归的邻居,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在寒风里或者雨里焦急地找车位,于心何忍?万一哪天晚上有急救车、消防车鸣笛而来,被这铁疙瘩挡住哪怕几秒钟,后果谁承担得起?”
“张大爷,您腿脚不便,我们打心眼里理解。地锁拆了之后,我们保证优先给您协调一个靠近楼栋、进出方便的固定车位。但这绝不能靠私装地锁这种损人利己的方式来实现。安全第一啊,您看这铁家伙,万一绊倒个小朋友或者腿脚不好的邻居……”
“小赵,别人违规您也跟着学,这道理可说不通。解决问题的办法多着呢,但绝不能以侵占公共利益为代价。我们已经在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
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一场场情理法的剖析。林野的眼神坦诚而坚定,他不仅点明违规之处,更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提供着具体可行的替代方案。这份真诚与务实,如同春风化雨,悄然瓦解着那些坚硬的抵触心理。大多数业主在理解和权衡之后,最终选择了配合拆除。
与此同时,“疏”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林野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对小区空间布局的细致观察和积累的经验,带领着物业工程人员,拿着卷尺和图纸,开始了对小区的“地毯式”勘察。他们像寻宝猎人一样,在有限的土地上仔细搜寻着每一寸可能被浪费的空间:废弃的边角绿地是否可以硬化改造?非主干道的部分路段能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巧妙地划设出斜列式车位?地下车库的坡道下方、废弃的自行车棚区域,是否也能物尽其用?甚至,他们还主动与隔壁商业综合体沟通协商,最终争取到了夜间错峰停车的共享协议。每一寸空间的利用,都经过了反复的测量、论证,确保安全、合规,力求效益最大化。最终,硬是在原有基础上“挤”出了三十多个车位,为供需矛盾带来了实质性的缓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