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花径”:这片区域留给小区的医护人员家庭。他们选择的是樱花树,粉白色的花朵,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也代表着对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敬意。几个小护士推着婴儿车,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种树,孩子好奇地抓着泥土,奶声奶气地问着:“妈妈,这棵树开花了,我能摘吗?”护士们温柔地笑着,耐心地解释着植物的生长和生命的意义。
“邻里同心圃”:这片区域则由小区里的独居老人和他们的帮扶志愿者共同认领。他们选择的是蔷薇,这种植物生命力旺盛,藤蔓缠绕,象征着邻里之间紧密相连、互相扶持的情谊。七十岁的刘凤芝大妈,就是其中一位。她颤巍颤颤地握着铁锹,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掘开了一个又一个树坑。每填下一锹土,她的眼眶就湿润一分,声音带着哭腔:“这树苗得活了,我们这么多难都挺过来,它们也得好好长啊……”旁边帮忙的年轻人握住她的手,轻声安慰:“大妈,您放心,它们肯定长得好好的,就像我们一样,都好好的。”
每一棵树苗都被种下后,林野和队员们又精心制作了定制的铭牌,挂在树干上。铭牌上写着:“2023.4.5·曦园重生——共植者:李文秀家庭 & 抗疫志愿组”、“2023.4.5·曦园重生——共植者:赵医生家庭 & 邻里守望组”……这些铭牌,不仅记录了植树的时间,更记录了那些在艰难时刻守望相助的名字,它们将成为小区新的记忆坐标。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心灵庆典。林野觉得,光有物质的修复还不够,还需要一场仪式,一场能够触动人心、凝聚力量的庆典,来宣告“后疫情,新家园”时代的真正到来。
他联系了小区里有文艺特长的居民,在中心广场上搭起了一个简易的舞台。背景板没有采用传统的标语口号,而是由居民们自发拍摄的100多张抗疫照片拼贴而成,组成了一颗巨大的爱心图案:照片里有志愿者们在寒风中站岗的背影,有窗边挥着手向医护人员致敬的老人,有保安队员们累得睡在长椅上的瞬间,还有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画下的“病毒怪兽”和“白衣天使”……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那段特殊时期里最真实、最感人的瞬间。
庆典当天,没有领导致辞,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一个个来自普通居民的真实故事分享。林野特意邀请了几个在疫情期间表现突出的代表上台。
“配药‘跑腿王’”小陈,就是当初为了给刘凤芝大妈和几位老人配到急需的降压药,跑遍了半个城,磨破了三双鞋底的那个小伙子。此刻,他站在台上,手里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