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敲下第一个字,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他强迫自己回忆王科长那份最终稿的腔调,回忆那些被“润色”得圆滑无比的词汇——“一定的”、“需关注”、“适时考虑”、“加强力度”、“研究措施”……每一个词敲下去,都像在吞咽一颗裹着糖衣的砂砾。
他尝试着描述7号管道。指尖在键盘上悬停片刻,然后落下:“……部分服役年限较长的管道,存在材料性能的自然衰减现象……” 删掉“自然衰减”,换成更模糊的“老化趋势”。
他写到风险:“……存在潜在的运行安全隐患,需持续加强监测与评估……” “潜在”和“持续加强”像一层厚厚的油脂,覆盖了“75%失效概率”的尖锐棱角。
他提出建议:“……建议相关部门结合生产实际,统筹安排,在条件允许时,优先对重点区域进行探伤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综合研判后续维护或更新策略……” “条件允许时”、“综合研判”、“策略”,这些词构筑起一个巨大的、充满弹性的缓冲地带,足以消解掉任何迫在眉睫的危机感。
林野写得异常缓慢,每一个词的选择都让他感到一种生理性的不适。他感觉自己像一个拙劣的模仿者,在用不属于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虚假的、安全的幻象。道尺就放在手边,那道银白的划痕在屏幕光的侧映下,时而清晰,时而隐没,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又像一个冰冷的嘲讽。
写到某个节点,一阵强烈的眩晕感袭来。不是疲惫,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巨大消耗和抽离感。他停下敲击,闭了闭眼,手指无意识地再次摸向道尺。冰凉的触感传来,指尖清晰地感受到那道划痕的凸起。
他睁开眼,目光落在道尺的屏幕上。屏幕漆黑一片。但他心念微动,一个无声的指令下达:量化当前文档的“信息损耗率”及“风险模糊化指数”。
没有光芒亮起,没有数据流滚动。但林野的脑海中,仿佛瞬间接收到了一组冰冷而精确的数值反馈:
【基于原始报告信息熵比对…】
【当前文档信息损耗率:72.8%】
【关键风险点模糊化指数:89.3%】
【建议可行性衰减度:95.1%】
这些并非道尺屏幕上显示的数字,而是如同直觉般直接烙印在他的意识里,带着道尺特有的、不容置疑的冰冷质感。72.8%的信息被磨平,89.3%的风险被掩盖在迷雾之后,95.1%的有效建议被“弹性”和“研究”彻底架空!
这组冰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