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网络存在一个强大的反制机制。当外部试图窥探过钝化区的秘密时,它会可能在钢轨/耦合剂界面施加一个瞬时的、极强的阳极电流脉冲,导致钢轨局部区域发生严重的点蚀、晶间腐蚀甚至穿孔!这就像一个守卫着黑暗秘密的恶灵,任何试图揭开它面纱的行为,都将受到最严厉的物理惩罚。
分析过钝化区风险巨大,甚至可能直接损坏钢轨样品。林野知道,他需要一种更巧妙、更安全的方法。
他沉思良久,一个大胆的策略在他脑中形成:既然直接冲击过钝化区会触发反制,那么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在相对安全的“维钝区”制造特征拐点,诱导传感器网络将其识别为某种“特征信号”或错误状态,从而触发其内部存储信息的泄露。
他的策略是:施加阴极保护,在“维钝区”制造特征拐点,触发信息显影。
他首先将工作电极(钢片)的电位,通过恒电位仪,精确地控制在维钝电位区间内一个相对安全的恒定值(例如,维钝区中点电位E_mid)。并维持一段时间,使体系达到稳定状态。阴极保护电位的选择非常关键,既要确保钢片处于钝化状态,又要避免过度保护导致氢脆等副作用。
然后,他引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阴极电流扰动。在恒电位控制下,他利用探伤仪向体系施加一个小幅值、低频的正弦波阴极电流扰动(叠加在维持恒电位所需的背景阴极电流上)。扰动的幅值和频率经过反复计算,旨在不破坏整体钝化状态的前提下,在稳定的维钝电流平台上制造出微小的、但具有特定特征的波动。
他耐心地等待,观察着屏幕上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曲线保持平稳,扰动只是产生一些微小的、规律的波动。但当他调整扰动参数,使其达到某个特定的、与刘成腐败行为关键参数(例如,单次最大受贿金额对应的i_passive值附近)相关的阈值时,奇迹发生了。
原本平坦的维钝电流平台,突然出现了一个短暂但清晰的“凹陷”拐点!这个拐点非常细微,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容易被忽略。但它确实存在,而且它的出现,与扰动参数的特定组合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林野知道,这是因为特定参数的扰动,可能暂时改变了局部双电层结构或表面膜状态,影响了维钝电流的稳定性,从而在恒定电位下制造出了这种异常的电流“拐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异常的、在恒定电位下出现的电流“拐点”,很可能被传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