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千层浪。
“过电位”灾难的降临:
这狂暴的脉冲电流,如同巨锤砸在琴弦上,瞬间在工作电极与溶液的界面上,激荡起巨大的、瞬态的浓度极化过电位和活化过电位。要知道,传感器的微型工作电极,表面积小得可怜,此刻电流密度却瞬间飙升,高得如同天际的闪电,远超其设计时设定的安全上限。
于是,灾难接踵而至:
电极表面附近的反应物离子,仿佛被一只无形却力量惊人的巨手瞬间攫取、掠夺,导致反应物迅速枯竭,形成一片“真空”。浓差极化随之急剧攀升,那景象,恰似曾经丰盈润泽的河床,在烈日下瞬间干涸,龟裂成一片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
而电极反应本身,那道本需精心酝酿、逐步跨越的活化能垒,此刻却被这狂暴的电流强行以蛮力冲破。反应速率彻底失控,不再遵循精密的化学定律,而是如同脱缰的野马,失去了缰绳的束缚,在原本平坦的平地上横冲直撞,狂奔乱突,再无章法可言。
更令人胆寒的是,这种极端状态,极有可能点燃副反应那根危险的导火索,或是让电极表面那层精心维持、光滑如镜的“铠甲”(比如氧化层)发生不可逆的崩解。这破坏,轻则让传感器效率骤降,如同生锈的齿轮,运转滞涩;重则使其彻底“面目全非”,就像一个精美的瓷器,被狠狠摔在地上,碎片四溅,满地狼藉,再难复原往日的光彩与精密。林野的策略,正是要利用这毁灭性的力量,让传感器在自爆前先彻底“瘫痪”。
这一切,最终都导向了错误的触发与真相的显影:强烈的过电位如同一个粗暴的闯入者,让传感器内部那套用于精确计量电量(Q = I * t)的精密齿轮——核心机制——彻底失灵。电荷积分电路要么早早饱和,要么开始疯狂报错,输出着毫无意义的乱码。同时,剧烈的界面翻涌,也可能粗暴地撕毁传感器的敏感膜,或是彻底搅乱那至关重要的反应界面。在这种“过载”的濒死状态下,传感器内部那存储着核心计量公式的只读存储器(ROM)或加密单元,其内部的数据,竟可能因电源的剧烈波动或是物理应力的挤压,而发生短暂的“泄露”。这些泄露的数据,并非直接读出,而是通过电极表面那异常的电化学响应——比如某种选择性溶解留下的痕迹,或是沉积形成的奇特图案——曲折地显现出来,仿佛在巨大的惊吓之下,被迫吐露了长久隐藏的秘密。
林野深吸一口气,指尖在操作台上划过,施加了精心设计的脉冲序列。屏幕上,库仑计的电量读数立刻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