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的非导电纳米微粒。这种微粒就像是沙漠中的沙尘暴,它们本身不导电,而且由于其疏水性,会破坏耦合剂中纳米颗粒的亲疏水平衡;同时,由于其尺寸分布广泛,它们既能物理性地堵塞狭窄的通道,也能在宽通道中形成一层绝缘层,覆盖在导电的自组装颗粒表面,极大地增加电子/离子传输的阻力。
他将这些特氟龙包覆的二氧化硅纳米球(他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绝缘沙尘暴”)大量、均匀地注入耦合剂中。他启动了探伤仪的电导率实时监测功能,眼看着电导率数值开始缓慢下降。这些“绝缘沙尘暴”微粒随着流体运动,涌入微流控网络的各个“通道”。狭窄的通道被直接堵塞,宽通道中则形成了一层不规则的绝缘层,覆盖在原本光滑的导电颗粒表面。
“绝缘沙尘暴”如同无形的毒液,持续不断地注入微流控网络,整个系统的等效电阻开始以一种令人心悸的速度飙升。那数字,仿佛被施了魔咒,从最初的几百欧姆,如野马脱缰般蹿升到KΩ级别,继而冲破百KΩ的门槛,一路狂奔……林野的心跳,紧跟着这数字的疯狂攀升而擂鼓加速。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与时间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跑,更在与OMEGA那深不可测、精妙绝伦的设计进行着智力与耐力的较量。
当网络关键路径的等效电阻,终于刺破那道他预设的、象征着网络功能彻底崩溃的1MΩ阈值时,奇迹,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降临了。那个一直沉默得如同死寂的微流控网络,仿佛在死亡的威胁下猛然惊醒,爆发出最后一丝生命的反光。为了在彻底消亡前留下最后的印记,或是进行一场迟来的、绝望的“告白”,构成网络关键节点的那些特定纳米颗粒,其表面骤然间发生了剧烈的、仿佛被唤醒般的异变。它们像是被注入了某种神秘的力量,表面结构进行着电化学的重塑,或是发生着选择性的溶解,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此前一直隐匿其间的、幽幽的荧光物质。
林野几乎是本能地猛地将显微镜切换至高倍荧光模式。屏幕上,那些构成了网络核心枢纽——对应着流程图上那些攸关全局的关键决策点——的纳米颗粒群,其表面的荧光特性在瞬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它们不再是散乱的点,而是如同被无形之手牵引,迅速组合、排列,最终显影出一幅清晰得令人窒息的网络拓扑图。图的轮廓,赫然正是刘成那套盘根错节、复杂得令人眼花的审批流程图!那些粗细不一的线条,象征着权力流转的快慢与轻重;那些代表不同节点的圆点,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各自占据着关键位置,一切都清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