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曲线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被常规通信监控识别的“天然密码本”。每一条独特的曲线,对应着特定的伤损特征。OMEGA只需要在接收端,对这些曲线进行解码,就能实时掌握钢轨的健康状况,甚至可能在伤损形成的初期,就进行干预或掩盖。
冲突,在林野的脑海中迅速升级。这种伏安窃听,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泄露的问题,更隐藏着更深的危害。
他想到,亿万这样的传感器微粒附着在钢轨表面,在微观尺度上形成了无数个微型的电解池。每一次CV扫描和信号传输,都伴随着工作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数据显示,每传输约1KB的数据,就会在钢轨接触点产生约23.7微安的额外腐蚀电流!这比之前发现的电化学传感器的腐蚀效应更集中、更剧烈。它们不仅是在窃听,更在缓慢地、持续地侵蚀着钢轨本身,加速伤损的形成和发展。
最阴险的是,伏安传感器氧化峰的峰电位(Ep≈+0.25V),经过精心设计,恰好与K78-237钢轨在特定耦合剂环境中的自然腐蚀电位(Ecorr)区域重合!常规的电位监测或简单的动电位扫描,根本无法区分这个峰是来自钢轨的自然腐蚀,还是来自窃听传感器。它们完美地隐藏在背景噪声中,如同潜伏的刺客,随时准备发动致命一击。
“魔鬼的伪装…”林野低声呢喃,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力。OMEGA的技术,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范畴,上升到了一种近乎邪恶的艺术。他们利用最前沿的科学,编织出最隐秘的阴谋,将无数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但是,他们再狡猾,也总有露出破绽的时候。”林野的眼神重新变得坚定。他已经找到了它们的原理,就一定能找到克制它们的方法。
识别它们已属不易,瘫痪它们更难。林野的策略是:扰乱其核心工作模式——循环伏案扫描。
他设想,这些伏安传感器之所以能够工作,依赖于其内部精确的扫描速率和电位控制。如果能够干扰这个过程,让它们“听不清”或者“发错信号”,就能让它们失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决定采用一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方法:施加“逆流”扫描。他利用探伤仪的电化学工作站,准备向整个耦合剂体系(宏观电解池)施加一个与传感器内置扫描方向相反、速率相同(20mV/s)的外部循环伏安扫描电压。例如,当传感器内部正在执行从-0.5V -> +0.8V的正向扫描时,林野外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