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般嵌入其中,物理清除无异于大海捞针,根本不可能。
干扰信号?它们的工作频带可能很窄,但设计上可能具有很强的抗噪声能力,常规的电磁干扰可能无效。
林野的脑海中迅速闪过各种可能性,最终,一个大胆而决绝的策略成型了:釜底抽薪,瘫痪电极!既然它们是电化学传感器,那么就攻击它们的电化学活性核心。
他利用探伤仪的电化学工作站功能,开始实施这个计划:
识别工作模式:通过分析传感器阵列在刚才那个特定交流电桥模式下的微弱响应特征,他确定了其工作电极(通常是更活跃、尺寸更小的那个电极)的典型极化范围。这些传感器在工作时,工作电极必然会在一个特定的电位窗口内活动,以维持其检测和信号转换功能。
施加“死亡偏压”:林野深吸一口气,他需要精确控制,避免对耦合剂整体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但又要确保能“杀死”传感器。他向整个耦合剂体系(工作电极-溶液-对电极回路)施加一个强反向偏压(例如,-1.5伏特,相对于开路电位)。这个电压远超过传感器工作电极材料(304不锈钢)在其所处电解液环境(耦合剂)中的稳定电位窗口,甚至可能超过其析氢电位。
强制极化失效:强反向偏压下,工作电极表面会发生剧烈的强制还原反应(如溶液中的H+离子被还原析出氢气),或者导致其表面原本可能存在的、用于稳定电极活性的钝化膜被破坏,进而引发不可逆的电极极化失效。电极表面要么被大量的反应产物(如氢气泡或还原产物)覆盖,要么其金属结构本身开始发生溶解或相变,失去原有的电化学活性,无法再有效检测电位波动。同时,如此高的反向偏压,也可能直接击穿那些由纳米结构构成的微型传感器内部的微小电路或绝缘层。
林野缓缓地、但坚决地增大反向偏压。屏幕上,代表传感器活性的那些微弱交流响应信号开始剧烈波动,像是在暴风雨中挣扎的烛火。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它们开始熄灭、消失!如同被按下了全球静音键。当最后一个信号点消失后,整个屏幕恢复了平静,只剩下耦合剂本身的基线信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野没有立刻停止,他保持着这个偏压,并启动了探伤仪的高倍显微成像功能,仔细观察那些失效的纳米传感器。在超高分辨率的视野下,那些原本光滑的金属微粒表面,在强电流的作用下,开始出现极其微小的、不规则的结构变化。但更让林野震惊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