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耦合剂介质中,悬浮着无数肉眼不可见的、针尖大小的金属微粒!它们并非耦合剂本身析出的杂质,因为它们的分布太过规律,排列得如同精心设计的棋盘。林野的心跳再次加速,他启动了高分辨成分分析功能,一道微不可察的激光束扫过其中一个微粒。
分析结果几乎是瞬间出现在屏幕上,让林野倒吸一口冷气,额头上瞬间布满了冷汗。微粒的主要成分——304不锈钢!这种常见的工业用不锈钢,广泛应用于各种紧固件和结构部件。但更让他毛骨悚然的是,微量元素的配比,与之前他反复研究过的那份刘成审批文件所用订书钉的材质光谱,完全吻合!
这不是巧合。绝对不是!
林野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OMEGA,刘成,审批文件,订书钉,基因篡改……这些看似无关的碎片,此刻却以一种令人胆寒的方式,拼接在了一起。他们不仅篡改了数据,还在物理介质上留下了后门!而且,这个后门,竟然是用审批文件上那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订书钉材质作为“钥匙”!
“这耦合剂……不是简单的介质,它本身就是一种武器!”林野喃喃自语,声音因激动和震惊而有些颤抖。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仔细研究这些纳米微粒的结构和分布。很快,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浮现在他的脑海:这不是简单的杂质,这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纳米级电化学传感器阵列!每个传感器单元由两个微电极构成——一个工作电极和一个对电极,它们被巧妙地封装在耦合剂的透明介质中,彼此之间通过极其微小的电解液通道相连。
林野仔细观察着传感器阵列的分布模式。更让他脊背发凉的是,这些传感器在工作状态时(被那个微小的交流信号激活),它们在工作电极与对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场影响下,其阵列的整体拓扑结构,竟然与一份标准的刘成审批流程图的电子版完美重叠!流程图上的每一个决策节点,每一个签字环节,都对应着传感器阵列中的一个信号汇聚簇。这是一种怎样的疯狂?他们竟然将生物的审批流程,硬生生地“刻”进了无机物的微观结构里!
他的目光再次回到屏幕上,这次是聚焦在单个传感器单元上。窃听机制,立刻变得清晰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传感器阵列附着在钢轨表面(通过耦合剂浸润渗透)。当探头发射的超声波遇到伤损,比如裂纹时,伤损处的局部应力场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同时,可能伴随着微弱的电位波动或局部电化学环境的变化。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