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热传导异常点,真实的温度异常被这种基因表达技术抑制了80%以上。热成像仪就像一个被蒙蔽了双眼的哨兵,面对着敌人精心伪装的阵地,发出了“一切安好”的错误警报。
更棘手的是,这种篡改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解码困难。日志分析显示,OMEGA这次使用的报告基因变体,与荧光蛋白有关。这意味着,图谱的篡改不仅仅是在数据层面,可能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物理层面。要读取(解码)被篡改的图谱中隐藏的真实热信息,可能需要某种“钥匙”——激发特定波长的光来“激活”这些荧光标记,从而干扰或揭示其“表达”过程。
而日志中一个关键的参数,让林野倒吸了一口凉气:那个关键的激发波长,被设定为极其冷僻的237nm深紫外光!
237nm!这个数字再次跳了出来,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诅咒。裂纹深度是23.7厘米,TOFD探伤频率是4700Hz,之前在相控阵图谱中发现的锌指蛋白/转座子/sgRNA数量关联数是237……这些数字如同串在一起的珍珠,都指向同一个神秘而强大的敌人——OMEGA。它们绝不是巧合,而是敌人留下的、充满挑衅意味的标记。
237nm深紫外光!这是什么概念?普通的热成像仪,其工作波段主要集中在中远红外区域(比如8-14微米),根本不配备深紫外光源,甚至其镜头和传感器都可能对深紫外光有屏蔽作用。这个激发波长,设置了一道极高的物理门槛,几乎等于宣告:只有拥有特定设备的“内行”,才能识破我的伪装!
OMEGA不仅篡改了数据,还在物理层面设置了障碍。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攻击,远超出了林野之前的想象。他检查了一下日志,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他心头一紧:全国范围内,已有37%的热成像设备,其成像结果受到了这种“基因表达”技术的污染,如同被蒙蔽了双眼,无法“看到”真相。OMEGA的攻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蔓延。
林野感到一阵无力。他需要237nm深紫外光,但到哪里去找?实验室里没有,公司设备库里也没有。这个波长属于深紫外区域,能量较高,对设备和人眼都有潜在危害,不是常规的光源。而且,即使有了光源,如何将其作用于热成像仪,以干扰或揭示那些隐藏的荧光标记,也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
他陷入沉思。OMEGA利用了报告基因的“表达”机制,那么,有没有可能利用报告基因的“淬灭”或“失活”机制?在生物实验中,研究人员有时会使用特定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