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用在了TOFD图谱上?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深入分析信号频谱。他放大了4700Hz分量附近区域,果然发现了一些端倪。在原本应该只有纯净衍射信号和背景噪声的地方,存在着大量微小的、频率稳定、幅度规律递减的干扰波纹。它们像一层精心编织的、几乎看不见的“消音网”,密密麻麻地覆盖在伤损信号上,层层削弱着它的强度。
林野调出后台处理日志,试图寻找这些干扰波纹的来源。日志文件如同一个混乱的垃圾场,充斥着大量非标准的、含义不明的数据处理指令。这些指令的格式和执行逻辑,与标准的TOFD数据处理流程截然不同,反而带着一种奇特的、规律性的韵律。他仔细分析这些指令的执行时间戳和频率特征,试图从中找到线索。
突然,一个数据模式跳入了他的视线。这些非标准指令的执行间隔,竟然与一个人处理文件的节奏高度吻合!他调出公司内部审批系统的后台数据,对比了近期所有与K78-237钢轨检测相关的文件审批记录。很快,一个名字浮现在眼前——刘成。数据显示,刘成在审批这些文件时,保持着一种近乎刻板的规律:平均每天处理12份文件,每份文件的处理间隔时间几乎恒定。而这种处理节奏的时间间隔特征,竟然与后台日志中那些非标准指令的执行频率完美匹配!
“匹配结果:干扰波纹特征与审批行为_刘成_签署速度模式 (12份/天) 的特征匹配度高达96.3%!”林野对着屏幕低吼。这个结果验证了他最不祥的预感。刘成平均每天审批12份文件的速度模式,其时间间隔的韵律性,竟然被OMEGA的人,或者更可能的是,被刘成自己,编码成了一种小干扰RNA(siRNA)的序列!这种人工设计的siRNA被注入TOFD图谱的生成算法中,专门“靶向”并“沉默”K78-237裂纹特有的4700Hz衍射信号特征。其“沉默效率”与刘成的审批速度同步——他签得越快越规律,“消音网”就越致密,伤损信号就被压制得越彻底。这简直是一种科技与官僚体系结合的、令人发指的腐败!
林野感到一阵眩晕,他从未想过,技术可以被扭曲成这样,官僚的惰性甚至规律性,都能成为杀人不见血的武器。他迅速截取了所有证据,包括干扰波纹的频谱图、后台日志中非标准指令的执行模式、以及与刘成审批节奏的对比分析。他将这些证据加密保存,心中却明白,这仅仅是个开始。OMEGA和刘成,他们不仅在掩盖缺陷,更是在系统性、技术性地颠覆整个铁路安全检测体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