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印章磁场模式”高度相关的异常规整分布。而且,这种异常模式的传播速度还在以指数级速度加快!就像一种看不见的病毒,在磁粉探伤领域迅速蔓延。
他立刻明白了传播途径。与涡流病毒的传播方式不同,磁粉探伤仪的磁化线圈成为了这种“编辑痕迹”的传播媒介。当一台被“感染”的设备工作时,被编辑过的、携带异常磁场“指令”的图谱数据,会以一种独特的磁化模式感染磁化线圈的驱动电流,进而污染后续检测生成的图谱。一台设备“感染”,就可能污染一片。这种传播方式隐蔽而高效,让人防不胜防。
技术突围:
面对如同“基因锁”般的加密和迅速蔓延的“病毒”,林野放弃了直接破解和追踪源头的想法。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探伤仪的核心原理:磁化与反磁化。既然OMEGA能利用磁场编辑磁畴来隐藏裂纹,那他是否也能利用磁场来“逆转”这种编辑,暴露真相?
“既然你编辑磁畴的方向来隐藏裂纹,那我就用更强的磁场,把方向再‘扳’回来!”一个大胆甚至有些疯狂的方案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他需要精确计算出,在刘成印章磁场模式的作用下,真实裂纹磁畴被“扭曲”的角度和强度。这需要结合原始裂纹的磁特性(他可以从涡流图谱和其他资料中反推)、印章磁性油墨的详细参数(这需要通过反向分析那枚印章的微观结构图谱来获得,难度极大),以及那0.3MPa压力下的磁场分布模型(这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林野知道,这是目前唯一的机会。他深吸一口气,开始行动。他联系了材料科学领域的几位老朋友,请求他们协助分析印章油墨的磁性成分和微观结构。同时,他自己则一头扎进了探伤仪的编程界面,开始编写一个复杂的磁场叠加程序。
这个程序的核心逻辑是:命令探伤仪的磁化线圈在常规检测磁场之上,叠加一个经过精密计算的、完全反向的强磁场脉冲。这个反向脉冲的目的,不是探测裂纹,而是“对抗”和“反转”那被OMEGA编辑过的磁畴方向。它像一个逆向操作的“基因剪刀”,试图剪断OMEGA强行植入的“错误基因”,让磁畴恢复到它们本该有的、反映真实裂纹的状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编写程序的过程异常艰难。他需要处理海量数据,进行复杂的物理建模和仿真。每一个参数的设定都关系到最终效果,稍有偏差,不仅无法“扳回”磁畴,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