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不安的层面。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启动了自己编写的底层分析工具,这个工具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基于对设备底层协议的深入研究而开发的“秘密武器”,如同外科医生手中那把精准无比的手术刀,能够小心翼翼地剥离、解析那些被层层伪装的指令流。
工具开始运行,屏幕上跳动着复杂而冗长的代码流,像是在演奏一首只有机器能听懂的诡异交响曲。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低沉的嗡鸣和键盘偶尔的敲击声。林野全神贯注,目光紧盯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解析结果,大脑飞速运转,试图从这混乱的代码海洋中找到那根关键的线索。
突然,一个意想不到的比对结果弹了出来,如同黑暗中骤然亮起的一盏警示灯,瞬间吸引了林野的全部注意力:
指令流底层结构模式匹配度:99.98% | 匹配源:审批文件_刘成_2025XXXX_样本纸张纤维DNA图谱。
林野的瞳孔骤然收缩,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血液瞬间凝固。纸张纤维DNA?这四个字如同重锤般敲击在他的脑中。涡流探伤的电磁阻抗图谱,那是对钢铁内部微观结构变化的电磁响应,与审批文件上纸张的微观基因信息——纸张纤维DNA——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世界!一个属于金属与电磁,一个属于生物与分子,它们之间怎么可能存在如此高匹配度的结构模式?
冰冷的数字不会说谎。OMEGA公司,这家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检测设备供应商,他们提供的那个被吹捧为“革命性”的“智能优化算法”,竟然将刘成——那位负责设备采购和技术审批的中层管理人员——审批文件的物理载体——纸张的微观基因信息,以某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克隆、编码,并嵌入了伤损图谱的生成逻辑中!
林野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椎升起,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数据篡改或者程序bug,这是一种精心设计、跨越了物理与信息、生物与机械界限的、近乎魔法般的“基因克隆”。这种“克隆”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更像一种“模板覆盖”。它提取了刘成审批文件所用纸张纤维的特定DNA序列,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模板”,精确地覆盖、替换了K78-237钢轨真实裂纹所应该产生的阻抗特征。裂纹存在,但它的电磁“指纹”被纸张纤维的“基因指纹”所取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可怕的是,深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