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整个国家的心头之痛,如同一把无比沉重、令人窒息的枷锁,压得苏联喘不过气来,几乎陷入了绝望的深渊。苏联高层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不顾一切代价地拼命想要解救出这最后的战斗兵力,因为这600万兵力,几乎是苏联在这场旷日持久、残酷至极的战争中最后的希望之光,是苏联能否扭转战局、保卫祖国的关键所在。
于是,苏联开始在国内展开了一场近乎绝望、孤注一掷的搜刮士兵行动。征兵的告示,如同纷纷扬扬的雪花般,迅速贴满了苏联的各个城市和乡村的大街小巷。无论是繁华热闹、充满生机的都市,还是偏僻宁静、与世无争的小村庄,都回荡着征兵的号角声,这号角声,如同催命符一般,打破了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年轻人被从家中、学校、工厂匆匆召集起来,甚至来不及与亲人深情告别,来不及收拾行囊,便被无情地卷入了这场残酷无情的战争机器之中,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由于此前经历了第一次苏德战争以及当下这场旷日持久、惨烈无比的战争,苏联的人口潜力已然被消耗殆尽,几乎到了山穷水尽、无兵可征的艰难境地。如今,形势已经严峻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步,连16岁的孩子都被无情地动员上了战场。这些年轻的面孔,本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在学校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奔跑嬉戏,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却被迫过早地拿起武器,投身于这残酷无情、充满死亡与恐惧的战火之中,去面对那未知而又可怕的命运。
在苏联各地临时设立的军事训练营里,应征入伍的人员鱼龙混杂,形形色色。既有白发苍苍、满脸沧桑、带着伤痛和疲惫再次奔赴战场的老兵,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无奈,那是一种对祖国的忠诚与对战争的深深无奈,他们深知这或许是他们最后一次为祖国而战,为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他们愿意再次踏上这充满死亡的征程;也有稚气未脱的少年,眼神中透着深深的恐惧与迷茫,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一无所知,他们的脸上还带着孩子的天真,却不得不被迫面对战争的残酷现实。他们在简陋不堪、条件艰苦的训练场地里,接受着简单到近乎敷衍的军事训练,学习着如何使用手中的武器,如何在战场上求生。然而,这些仓促、简陋的训练,对于即将面对的残酷战争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让他们具备在战场上生存和战斗的能力。
此时被困的600万苏军,由于当时处于进攻状态,并没有携带多少粮食弹药。在连日来与德军的激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