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处废弃机场被改造成最大的接收营地,占地超过3平方公里,帐篷绵延如白色海洋。为了搭建这些设施,共消耗20万积分用于兑换建筑材料和设备。医疗部门抽调2000名医生、5000名护士组成应急医疗队,利用积分兑换的X光机、消毒设备等先进医疗器材,在营地内搭建起移动医院。
11月25日,第一列载有3000名战俘的列车抵达莱比锡。这些从苏联归来的士兵衣衫褴褛,许多人患有严重的冻伤和营养不良。医疗人员立即展开救治,每救治一名战俘平均消耗价值10积分的医疗物资。同时,工作人员对每一名战俘进行登记造册,详细记录其身体状况、服役经历和专业技能。
对于身体素质尚可的战俘,军事重建局当天便启动了战前适应性训练。训练场上,用积分从国际黑市购入的美式M1卡宾枪与英式布伦轻机枪整齐排列,这些价值15万积分的武器,既补充了德军装备缺口,又间接消耗了盟军的潜在军备资源。古德里安将军亲自督战:"让士兵们熟悉敌人的武器,未来战场上这些就是我们的战利品!"
11月26日,经过三天紧张的行动,已有25万战俘完成接收和初步安置,其中15万人进入训练阶段。在这三天里:
- 每日基础积分获取:1积分/秒×24小时×3600秒 = 积分
- 每日土地积分获取:35.7万×1 = 积分
- 三日总获取积分:( + )×3 = 积分
- 总消耗积分:100万(货币兑换) + 8万(物资采购) + 20万(安置设施)+15万(武器采购) + 12万(其他杂项) = 155万积分
- 通过贸易差价与市场投机净赚积分:4.2万积分
截至11月26日晚,德国总积分结余调整为:2792.06万 + 133.02万 - 155万 + 4.2万 = 2774.28万积分
这场以积分驱动的百万战俘归国行动,不仅让大量同胞重回故土,更通过积分货币化的战略操作,在消耗敌人物资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德国的战略资源。随着训练的深入和装备的更新,这些曾经的战俘将再次成为保卫国家、谋求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德国也在积分体系的支撑下,稳步迈向战后复兴的新征程。
第二十五章 资源整合与战略扩张:新时代的发展蓝图
第六节 工业涅盘:积分驱动下的重工业复兴风暴
1945年11月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