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炸毁,德军的物资运输陷入混乱,前线补给受到严重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美军则充分发挥其空中优势,加大了对德军控制区的空中侦察力度。B - 24轰炸机频繁掠过德军占领区上空,表面上是进行威慑飞行,实则在利用先进的航空摄影设备,绘制详细的地形和兵力部署图。同时,美军还在西欧地区秘密集结部队,修建临时军用机场和物资储备基地,为可能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在情报战线上,三方更是斗智斗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德军“黑狐”特工小组接到命令后,迅速潜入瑞典。他们凭借精湛的伪装技巧和高超的情报收集能力,成功渗透进斯德哥尔摩的安保系统。通过黑客技术,他们获取了所有参会人员的详细行程、安保安排和通讯信息,为谈判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
苏军的“红玫瑰”情报网也在柏林积极活动。他们利用各种渠道,散布谣言声称德军将在谈判期间发动全面反攻。这些谣言通过地下报纸、街头巷尾的传言等方式迅速传播,引起了柏林市民的恐慌,也给德军的内部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红玫瑰”情报网还密切监视着德军高层的一举一动,将重要情报及时传回莫斯科。
美军中央情报局则对谈判地点斯德哥尔摩进行了全面的电磁干扰试验。他们在周边地区设置了多个干扰站,测试不同频率的电磁信号对通讯设备、窃听装置的干扰效果。目的是确保在谈判过程中,任何试图窃取情报的行为都将无法得逞,同时也为自己在谈判中占据信息优势做准备。
除了军事和情报方面的准备,经济战也在悄然打响。德国利用占领区丰富的工业基础,加速生产军用券,试图控制欧洲中部的经济命脉。他们强制要求占领区内的企业使用军用券进行交易,对不服从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德国还加大了对占领区资源的掠夺力度,将煤炭、钢铁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内,用于军工生产。
苏联则通过黑海港口,与中东国家展开秘密的石油交易。他们用粮食、工业设备等物资换取急需的石油资源,为战后重建和军事行动储备能源。此外,苏联还在东欧地区扶持亲苏政权,将这些国家的经济纳入苏联的体系,加强对东欧的经济控制。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产能和经济实力,向欧洲盟友大量倾销军火。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贸易协议,美国不仅获取了巨额利润,还巩固了自身在战后欧洲格局中的话语权。同时,美国开始策划“马歇尔计划”,试图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