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有我,
相遇相识,相互琢磨,
人潮人海中,是你是我,
装作正派,面带笑容……”
更多人站了起来,更多的人跟着唱。
这个世界的规则是这样,这个世界,无论电影、音乐、美术,它的运转规则也是这样的——很多备受推崇的电影大师的作品,别管资深影迷、业内人士怎么推崇,普通人看来也实在是云山雾罩,无论怎么硬着头皮看,都看不下去,更别谈什么喜欢和推崇,但那并不影响他是电影大师。
而普通影迷们喜欢看的那些商业大片,它的很多镜头、手法,你仔细寻根,会发现,他最早出现在多年前某位大师的一部你看不懂的作品中。
而这位票房上大赚特赚的大导演,在提及某人、某部你压根儿就看不懂更不可能喜欢的电影的时候,甚至会忍不住顶礼膜拜——艺术上的创造、创新,和观众的审美趣味,并不总是同频的。
这很正常。
一旦同频,那就是顶级牛人。
而事实上,能够把票房、商业成绩,和口碑结合得特别好的那些位导演,几乎都是这样的水准——斯皮尔伯格、诺兰。
放在音乐圈、歌坛,这样的大拿也有——已经过世的全球流行天王。
但那是特例。
现实就是,那样的顶级大师无论在哪个艺术行业,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于是存在鄙视链。
在音乐圈,作曲的最牛,但最牛的作曲家都已经死了,所以指挥家最牛。
他们负责解读那些伟大的作品。
在流行歌坛,也即唱片业的圈子里,摇滚乐最牛。
无论你唱流行歌的,有多红,见了顶级的摇滚歌手、摇滚乐队,一定是顶礼膜拜的——因为人家是你的偶像,而你的作品,人家听都不听。
这跟商业成绩不能说完全无关,却并非挂钩。
摇滚乐、摇滚歌手之于歌手的圈子而言,天然自带光环加成。
也就是那句话,“人人都想唱摇滚”。
在去年,国内最成功的摇滚乐队,非砍树乐队莫属,但转过年来,就最近这一个来月,国内最红的摇滚乐,却毫无疑问是《无地自容》。
无论是唱片业业内,还是在歌迷群体之中,都对这首摇滚评价极高。
“不必过分多说,自己清楚,
你我到底想要做些什么,
不必在乎许多,更不必难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