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成了一场战线模糊的混战。放眼望去,苏军无处不在,德军的抵抗力量在这混乱中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 “岛屿”。此刻,德军士兵们别无选择,只能各自为战,努力清理所在区域的敌人。然而,苏军十分狡猾,他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汲取了经验教训,只是紧紧跟在各个德军连队身后,并不急于全面进攻,似乎在寻找最佳的出击时机。
苏军步兵如今配备了新型战地车辆 —— 根据美国租借条约获得的 M3 半履带车装甲运输车。不得不说,苏军原本的履带式运兵车大多存在装甲薄弱的问题,就像 K - 75,其正面装甲仅有 13 毫米,侧面更是只有 12 毫米,底部装甲甚至薄到 3 毫米。而且,开放式的乘员舱设计,大大增加了士兵暴露在危险中的风险。一旦遭到 “铁拳” 反坦克火箭筒或者防坦克炮的攻击,金属射流和破片会在狭窄的车厢内高速四散飞溅,往往会导致车内士兵集体伤亡。
但这款 M3 半履带车显然和德军的 Sd.Kfz.251 半履带车一样高效实用。它能够搭载着苏军士兵快速穿梭,迅速抵达德军防线的侧后方。随后,苏军士兵下车就能立即投入战斗。即便不幸被击中,相比之前的K - 75运兵车,它也能显着提高步兵的生存率。不过,它也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坦克炮的致命威胁。而对于威尔斯他们来说,除了手榴弹以及 “铁拳”,根本没有其他威力更大的武器来应对这种半履带车。
伴随着马达的阵阵轰鸣以及履带发出的叮当声响,苏军的半履带装甲运输车逐渐逼近了阵地。此刻,时间紧迫,根本来不及讨论该如何应对眼前这新一轮的危机。很明显,手榴弹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威尔斯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缓缓靠近的装甲车,试图找出它的弱点。只见车辆前方安装着装甲板,将驾驶员严严实实地包围在驾驶舱内,驾驶员只能通过一个 30×10 厘米的狭小视窗向外观察情况。威尔斯心中暗自估算,用毛瑟步枪命中那个狭小视窗的机会微乎其微,但这或许是让这些装甲车辆停下来的唯一办法了。
苏军的半履带装甲车如同一头缓缓踱步的巨兽,以近乎步行的速度缓缓前进着。威尔斯神色凝重,他往枪膛里精心装满 6 发子弹,这其中是有门道的,就像受后世一些影视神剧里 “枪膛预装” 的影响 —— 在弹仓原本装满 5 发子弹的基础上,他又手动向枪膛单独装入 1 发子弹,如此一来,总携弹量就达到了 6 发,也就是弹仓 5 发加上枪膛 1 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