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冰箱,录音机和电风扇,她还能劝自己,女儿也要用。
可这缝纫机,却实实在在是给她买的,姜云苓有点不忍心花这个钱。
她手缝也不是不行。
林萋萋拿起一件正在缝制的衣裳,劝她,“妈,你手缝这么一件需要多久?”
姜云苓想想回答,“快的话,得要三天吧。”
“那用缝纫机呢?”
“用机器车起来,当然就快了,一天一件,或许两天两件都有可能。”
“那不就得了。”林萋萋拿来一个草稿纸给她算账,“妈,你看,你三天做一件挣5块钱,但有了缝纫机,将你一天就能挣5块钱,甚至10块钱。”
“这一条缝纫机180块钱,你做得快就可以多接活,那把缝纫机的钱挣出来不就是一个月的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还白落一台缝纫机,划不划算。”
姜云苓虽然觉得有哪里不对,但依旧被女儿糊弄住了。
那她就再勤快点,争取早点把这个缝纫机赚回来。
安排完家里的事,林萋萋就要忙店铺的事了。
不锈钢厂已经产出了好几批小餐车,除了发往特区和沪市的,江城本地也有不多人买。
流动小餐车一时之间成了江城挺热门的一个项目。
当然,林萋萋和张婶那个工地的生意并没有受影响。
但那里就快要完工了,这钱也是挣不了不多久了。
这就是小餐车的弊端,流动性太大,要真的在餐饮市场立住脚,还是要靠店面。
虽然总体上依旧是供不应求的,但店面要生存却缺少了小餐车的便利性,同时又大大地增加了成本。
如果没有点特色的话,怕是站不住脚的。
林萋萋打算将自己‘家乡菜’和‘火车盒饭’这两个点,放大到极致。
她展开一张草稿纸,把自己要准备的东西一一写下来。
店铺,装修,配套厨具,人员,稳定的菜品供应链,还有资金。
其实卖图纸的钱和小餐车的利润已经够林萋萋把店面开起来了,但是银行的钱是必须要借的。
银行的那点利息,林萋萋不在乎,还就还了。
和银行保持良好的业务来往,会是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
说干就干,林萋萋现在有自行车了。
她可以骑着自行车满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