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寝忘食地研读地图,思考着漠北部落可能的反击策略,以及大晋应对之策。他召集了所有参谋和有经验的将领,共同探讨。
他首先分析了漠北部落的优势:骑兵机动性强,适合长途奔袭,快速撤退,难以捕捉;熟悉草原地形,便于隐藏和设伏;“以战养战”的传统,可以通过劫掠补充物资,减轻自身补给压力;部落众多,潜力巨大,虽然此次损失惨重,但短时间内仍能征集大量兵力;萨满巫术的诡异,即使塔格拉重伤,也难保不会有新的巫术手段出现。
接着,他审视了大晋的劣势:补给线漫长: 军队深入草原,补给将是巨大的难题;骑兵数量劣势, 大晋以步兵为主,缺乏大规模骑兵部队进行追击和分割包围;不熟悉草原作战,在广阔的草原上,大晋军队容易迷失,陷入漠北部落的伏击;火器受限,震天雷和连弩在小型游击战中难以发挥最大威力;民心易动, 边境百姓一旦遭受大规模骚扰,民心会受到巨大冲击。
经过深思熟虑,秦朗在地图上勾勒出几条可能的应对之策,并在与众将的讨论中不断完善:
加固防线,修筑烽火台: 强化雁门关及周边隘口的防御,并沿着边境线,每隔一段距离修筑新的烽火台和小型哨所,形成严密的预警网络,以应对漠北部落的小股渗透。
组建“草原猎骑”: 挑选大晋军中最精锐的骑兵和擅长骑射的将士,并从漠北部落中收降的“向导”中挑选熟悉草原的向导,组建一支精干的“草原猎骑”部队。这支部队不追求数量,而注重质量,配备最好的战马和装备,专门用于在草原上追击和围剿漠北部落的游击部队。
发展“火器营”与“连弩营”的多元化战法: 针对漠北部落可能采取的游击战,秦朗开始思考如何让火器部队在小规模冲突中发挥作用。他命令工匠们研究更轻便、更灵活的“手雷”和“便携式连弩”,同时训练火器兵如何在快速移动中进行射击和投掷。
“坚壁清野”与“以逸待劳”: 在漠北部落可能袭扰的区域,提前动员百姓转移,将重要物资集中到安全地带,避免被劫掠。同时,在漠北部落可能经过的粮道和水源地设下埋伏,等待他们疲惫不堪时再发起突袭。
反向渗透,情报先行: 秦朗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计划派遣精锐斥候,甚至乔装打扮的“密探”,深入草原,侦察漠北部落的动向,探听他们的集结地点、物资储备和兵力部署,为大晋的下一步行动提供准确情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