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魂营被划分为若干个作战小组,每组五到七人。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包括侦察兵、突击手、火力支援手、医疗兵等。他们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小组协同训练,培养彼此间的默契,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他们练习如何在复杂环境下互相掩护,如何在遭遇突袭时快速反击,如何在受伤时互相救援。
士兵们要在模拟的“战场环境”中进行训练,例如在震耳欲聋的火药爆炸声、弓箭呼啸声中保持冷静,在面对“敌人”的假想突袭时克服恐惧。秦朗还通过“心理暗示”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增强士兵们的自信和凝聚力。他甚至组织他们进行一些“极限挑战”,例如长时间的饥饿与疲劳,在严酷的环境中完成任务,让他们在疲惫和绝望中突破自我,从而增强心理韧性。
秦朗强调绝对的纪律和服从命令。在特殊作战中,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导致整个小队覆灭。他通过严格的惩罚和奖励机制,培养士兵们令行禁止的作风,让他们将命令刻入骨髓,即便面对生死抉择也能毫不犹豫地执行。
在对“海魂营”进行地狱式训练的同时,秦朗也同步推动着大晋水师的战船革新。他知道,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但先进的武器装备同样不可或缺。他将现代海军的理念,结合这个时代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良。
秦朗要求造船作坊对现有船只进行一系列的结构性改造,以提升其远洋航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长途航行和恶劣海况。
秦朗要求工匠在船只的龙骨和肋骨处增添了额外的木材和铁件进行加固,大幅提升船体的整体强度。船板之间的缝隙也进行了更加严密的多层填充和密封,提高了船只的水密性和抗腐蚀能力。
同时,秦朗还引入了“多桅杆多帆”的设计理念,将主桅杆增加到两到三根,并配置不同大小和形状的船帆,让船只能够更好地利用不同方向和强度的风力,提高航速和操控性。同时,船帆的材质也采用了更为坚韧、经过特殊处理的布料,增加了其抗撕裂性和耐久度。秦朗还指导工匠们设计了更方便操作的“组合式绞盘系统”和“滑轮组”,让船帆的升降和调整更加省力高效,能够在风向突变时迅速作出反应。
秦朗虽然无法制造真正的现代压舱水系统,但他指导工匠在船底设置了多个可开合的隔舱。在空船时可以注入海水作为压舱物,增加船只的稳定性,防止船身摇摆过大;在需要减轻重量时则可以排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现代压舱水的作用,大大提升了船只在恶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