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福建的赋税多收了三成,老百姓却都说负担轻了,“欢呼载道”。
万历九年,张居正觉得时机成熟,下令在全国推行。可推行起来,阻力不小。首先是地主豪强反对。他们土地多,以前靠隐瞒土地数量少交税,现在按亩征银,隐瞒不了了,自然不乐意。河南有个叫王应祥的大地主,家里有上千亩地,他找到巡抚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交税的,凭什么改?”巡抚拿出张居正的手令:“这是朝廷的规矩,谁也不能例外!”王应祥没办法,只好乖乖交了银子,心里却把张居正骂了千百遍。
其次是习惯了旧制度的官吏不适应。以前收税能捞油水,现在一概征银,账目清楚,想贪都难。有个县丞(副县长)抱怨:“以前收粮食,我能多拿几石回家;现在收银子,一分一毫都得记账,这官当得真没意思!”这话传到张居正耳朵里,他直接把这个县丞罢了官,说:“当官是为百姓办事,不是为自己捞钱!”
还有些老百姓一开始也不理解。他们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手里没多少银子。有个老农拿着家里仅有的几匹布去交税,被税吏告知“只收银子”,急得直哭:“我家没银子,这布可是我老婆子织了半年的啊!”幸好当地官府设了“便民银号”,可以用粮食、布匹换银子,才解了老农的燃眉之急。
不过,时间一长,“一条鞭法”的好处就显出来了。
对老百姓来说,赋税变得清楚明白,不用再受官吏的气。以前交十样东西,现在只交一样银子,省心多了。江南有首民谣唱道:“一条鞭,一条鞭,鞭去百姓苦万千。”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
对官府来说,收税效率大大提高。以前收粮食要雇人运输、储存,损耗很大;现在收银子,轻便易带,还能直接用来发军饷、办工程。据《万历会计录》记载,推行“一条鞭法”后,国家的财政收入每年增加了近三成,仓库里的存银越来越多。
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老百姓要交银子,就得把粮食、布匹拿到市场上去卖,这就带动了集市的繁荣。江南的苏州、松江,北方的北京、天津,都成了热闹的商业城市。有个叫张瀚的官员,在《松窗梦语》里写:“以前乡下老百姓很少进城,现在为了换银子交税,三天两头往集市跑,城里的店铺多了一倍,连挑着担子卖小吃的都赚了不少钱。”
当然,“一条鞭法”也不是完美的。有些地方官为了多收税,故意把白银的折算比例定得很高,比如一两银子本该值一千文铜钱,他们却按一千二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