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达尔老人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褪色的唐绸包袱,仿佛它承载着无尽的历史和秘密。
当包袱被轻轻打开,里面露出的竟然是七把形制各异的刀!这些刀的长度各不相同,最长的一把足有五尺,其刀镡上錾刻着“安西都护府造”的字样,透露出古老而庄严的气息;而最短的一把仅有尺余,刀身却密布着精美的松针纹,宛如一件艺术品。
阿依达尔老人用略显生硬的汉语解释道:“这是祖先传下来的规矩,每一代的守墓人都要在传承时增添一把新刀。”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古老的刀具,最终停留在最新的那把英吉沙小刀上,“这是我父亲亲手打造的,他用了唐刀剩下的铁料,以此延续家族的传统。”
老邻居手持那把最长的陌刀,将其横放在眼前,眯起眼睛,仔细端详着刀茎处的刻铭。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像是发现了什么重要的线索一般,眼睛猛地一亮,然后迅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银壶的照片,与陌刀上的刻铭进行比对。
“天宝十载……碎叶……李参军……监造……”老邻居轻声念着刻铭上的字,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惊讶,“这和银壶上的刻铭竟然是同一年!”他的眉头紧紧皱起,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我凑上前去,看着照片和陌刀,心中也涌起一股疑惑。老邻居喃喃自语道:“李客既负责外交献礼,又监管兵器铸造?这怎么可能呢?”
老人摇了摇头,似乎对我们的猜测并不认同。他用柯尔克孜语轻声吟唱起来,那古老的歌谣在空气中回荡,带着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息。艾达尔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然后将老人的话翻译给我们听:
“歌里说,‘穿锦袍的李大人管文书,披铁甲的李将军管刀剑’……”
我和老邻居对视一眼,心中都涌起一个念头——难道李白的父亲有兄弟?这个发现让我们对李白家族的历史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疑问。
---
次日拂晓,我们潜入苏联时期封闭的考古区。铁丝网上挂着"军事禁区"的俄文标牌,但阿依达尔老人用唐刀挑开了生锈的锁。
"1968年,苏联人在这里挖到东西后就封了。"艾达尔踢开堆积的沙棘丛,露出块龟趺碑座。
老邻居的刷子扫去浮土,碑文渐渐显露:「大唐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立...参军李晟...」
"李晟!"我差点喊出声。这位中唐名将在《旧唐书》有传,却从未提及其出身。若他与李客是兄弟,那么李白诗中"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便有了新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