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写道:“唐国兵仗,横刀最利。其锻造之术,当千方百计得之……”
---
比什凯克郊外的废弃糖厂里,我们找到了受伤的列昂尼德。苏联时代的砖墙上还留着"CCCP"的褪色标语,老俄罗斯人蜷缩在锅炉房角落,腹部的绷带渗着血。
"萨马特...的银壶..."他颤抖着递过手机,照片里是个鎏金银壶,壶身刻着汉字:「天宝三载碎叶城参军李客献」。更惊人的是壶底铭文——"日本国遣唐使大伴宿祢请造横刀式"。
"这是证据!"列昂尼德咳出血沫,"日本正仓院藏的‘唐样大刀’,根本是..."
玻璃破碎声打断了他。我扑灭煤油灯的瞬间,弩箭"哆哆"钉入木箱。借着月光,看见三个戴般若面具的黑影正从通风管爬进来。
---
公元735年,吉备真备归国船队在大阪湾卸货。海关记录显示"请来唐刀十口",但副使后来在《延历僧录》中私记:"真备另藏横刀三口,不录于册。更携长安武库匠张氏归..."
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的宝库深处,张匠人被迫传授的"唐横刀"锻造法,最终演变成日本刀的"包钢法"。而那位匠人,据《日本后纪》记载:"宝字三年,呕血而卒,葬于无名冢。"
---
糖厂的混战中,老邻居挥动那把出土唐刀格挡,锈迹在金属碰撞中簌簌脱落。令人震惊的是,刀刃竟依然锋利,将劈来的现代仿武士刀生生斩断!
"不可能!"袭击者中的首领摘下面具,露出日本人特有的狭长眼睛,"千年锈刀怎么可能..."
老邻居刀锋一转,挑开对方衣襟——内衬上绣着"平安京古刀研"的徽标。
"你们京都的‘和铜’技术,"老邻居冷笑,"不过是唐天宝年间河北道冶铁的改良版。"
趁对方愣神,艾达尔抡起铁管砸碎窗户:"走!"
---
我们在黎明时分潜入比什凯克国立图书馆。列昂尼德提供的钥匙打开特藏室,1938年的苏联考察报告记载:"碎叶城西发现唐代冶铁遗址,出土坩埚残片经检测为高碳钢,与日本正仓院藏刀成分一致..."
"这就是他们追杀列昂尼德的原因。"老邻居翻开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看这个坩埚内壁的刻痕。"
放大镜下,隐约可见"范阳节度"四字。我猛地想起《太白诗集注》里的记载:李白父亲李客,曾任范阳节度使麾下参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