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俩,”我抹了把嘴,“老在城里憋着也没意思,要不咱出去走走?”
老张抬眼看我:“上哪儿去?潘家园都逛腻了。”
“不是潘家园,”我笑了笑,“咱去远点的地儿,乌鲁木齐咋样?”
老邻居正用软布擦手,闻言顿了顿:“乌鲁木齐?那儿可有阵子没去了。咋想起去那儿了?”
“前儿个跟一新疆来的哥们儿聊天,”我说道,“他说那边最近出了些老物件,瓷器、字画都有,还有些老服装、兵器,说是从乡下收来的。我琢磨着,咱也有段日子没跑远路了,去那边瞧瞧,就当避暑,顺带找找有没有漏可捡。”
其实我心里还有个没说透的念头。我这人好琢磨个事儿,前两年看杂书,瞅见过几句提纪晓岚的,说他当年被发配到新疆,好像不光是因为给亲家通风报信那么简单,里头似乎有点隐情,可书上也没细说。新疆那地儿,跟纪晓岚总能扯上点关系,说不定去了能听到点啥老故事。当然,这事儿我没急着说,先把他俩的兴致勾起来再说。
老张一听去乌鲁木齐,眼睛就亮了,当兵的人,对远地方总有种向往:“行啊!去就去!我正好想看看那边的戈壁滩是啥样。”
老邻居则更实际,开始盘算起来:“去也行,得先打听好路子,住哪儿,找谁收货。那边的市场跟咱这儿不一样,得小心着点,别让人坑了。还有,这季节去,带啥衣服……”他絮絮叨叨地说着,手指却在桌上轻轻敲着,那是他动心的表现。
我知道,这事儿就算成了。我们仨就是这样,只要有一个人起了头,另外两个准能跟上,几十年的交情,默契都在骨子里。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准备行装。老邻居最仔细,列了个单子,从放大镜、强光手电到各种尺寸的棉手套,再到治水土不服的药,一样样收拾。老张则翻出了他当年当兵时的帆布包,擦得干干净净,说这包结实,装东西靠谱。我呢,除了收拾行李,还偷偷塞了几本关于新疆风土人情和纪晓岚的杂记进去。
临走那天,天刚蒙蒙亮。我们仨锁了店门,背着包,坐上了去火车站的出租车。北京的清晨还有点凉,可我们心里都热乎乎的。车窗外,胡同里的老槐树叶子绿得发亮,知了还没开始叫,一切都静悄悄的,只有我们仨的兴奋劲儿,在车厢里直往上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到了乌鲁木齐,先吃碗正宗的拉条子!”老张搓着手说。
“嗯,再弄两串烤包子,”老邻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