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知足吧,"老邻居坐在床边擦拭他的眼镜,"九十年代我去乡下收货,半个月洗不上一次澡是常事。"
我看了看表:"梭温说九点来接我们,还有半小时。楼下有家茶摊,先去吃点东西?"
旅馆对面的茶摊支着几张矮桌,我们学着当地人的样子盘腿坐在塑料席子上。老板是个满脸笑容的缅甸大叔,不会说英语,但通过比划我们成功要了三杯奶茶和几根炸油条。
老张咬了一口油条,眼睛一亮:"嘿,这玩意儿跟咱们天津的差不多,就是甜了点。"
"南洋一带的华人小吃都这个味儿。"老邻居小口啜饮着奶茶,"不过这茶香是真不错,滇缅一带的茶叶向来..."
他的话戛然而止,眼睛直勾勾地看向街对面。我顺着他的视线望去,只见一个穿深蓝色衬衫的男人迅速转进了一条小巷。
"怎么了?"我问。
老邻居摇摇头:"可能是我多心了。从出旅馆就感觉有人跟着我们。"
老张立刻放下杯子,军人本色显露无疑:"要不要我去看看?"
"别打草惊蛇。"我压低声音,"咱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先看看情况再说。"
正说着,梭温骑着一辆旧摩托车出现在街角。他今天换了件干净的格子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睡得好吗?"梭温停好车走过来,汉语比昨天流利了些,"我店里刚到了一批新货,有个掸族姑娘帮我看着店,我们可以慢慢看那个瓷盘。"
我们跟着梭温穿过几条热闹的街道。曼德勒的老城区像个迷宫,殖民时期的欧式建筑与传统的缅甸木楼混杂在一起,街道上摩托车、自行车和行人交织成一片嘈杂而有序的流动。
梭温的店在市场边缘的一条小街上,门口挂着块写着缅文和中文"珍宝阁"的木头招牌。店里光线昏暗,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董和工艺品。一个穿着传统掸族筒裙的年轻姑娘正在整理柜台里的玉器。
"这是玛丹,"梭温介绍道,"我侄女,会说一点汉语。"
玛丹约莫二十出头,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笑起来右脸颊有个浅浅的酒窝。她向我们行了个合十礼,用带着口音的汉语说:"你们好,欢迎。"
老张这个老兵居然有点脸红,笨拙地回了个礼。老邻居则直奔主题:"那个瓷盘在哪里?"
梭温从柜台底下取出一个木盒,小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