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这套合订本,又选购了几本关于青铜器和古陶瓷的专着。结账时,店员推荐了隔壁的"艺文印书馆",说那里刚到了一批大陆80年代的考古报告影印本,市面上很难见到。
"艺文印书馆"是家不起眼的小店,但里面别有洞天。书架从地板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必须用梯子才能取到高处的书。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白发老人,见我们对古籍感兴趣,神秘兮兮地从柜台下拿出一个布包。
"刚收来的好东西,"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里面是几本线装书,"光绪年间的《西清古鉴》手抄本,虽然是晚清抄的,但比现在通行的版本多了十几页内容。"
我和阿美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西清古鉴》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青铜器图谱,这套手抄本如果真如老板所说,价值不可估量。老邻居戴上白手套,仔细检查了纸张、墨色和装帧,最后对我点点头。
"多少钱?"我问老板。
老板推了推老花镜:"十八万新台币,不还价。"
这个价格相当于四万人民币,不算便宜,但对于古籍收藏来说也不算高。我正要掏钱,阿美却拦住了我:"老板,这套书是不是从'集雅斋'流出来的?"
老板脸色一变:"你怎么知道?"
"最后一页有个小小的'李'字印章,"阿美指着书的末页,"李老先生是我外公的朋友,他的藏书都有这个标记。"她语气突然强硬起来,"李爷爷去年过世了,他的藏书应该由子女继承,怎么会流到市面上?"
老板额头冒汗,连连摆手:"误会误会!这是李家少爷亲自拿来卖的,说是家里放不下..."
最后我们以十二万新台币买下了这套书,阿美还让老板写了保证书,证明来源合法。走出书店时,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湿漉漉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
"你怎么会认识那个李老先生?"我好奇地问。
阿美把书小心地装进防水袋里:"他是外公的棋友,以前常来家里下棋。我小时候总在旁边看,他就教我认一些古籍的版本和印章。"她的眼神有些黯然,"李爷爷去年走了,他的子女都在美国,把这些'破书'当废纸卖..."
我握了握她的手,感受到她指尖微微的凉意。这些老一辈的外省人,带着他们的学识和记忆渐渐离去,而年轻一代要么不了解,要么不在乎。那些珍贵的古籍字画,在他们眼中不过是能换钱的物件罢了。
中午我们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