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的蒜泥汁儿,“护国寺王麻子家的手艺,蒜臼子还是前清那会儿传下来的。”
此时,窗棂外斜进来几缕雨丝,正落在盛着麻豆腐的细瓷碗里,羊油炒的豆渣裹着青豆嘴儿,泛着油亮亮的光。
突然,门帘子忽地被雨打出一串脆响,老张裹着半湿的蓝布工装闯进来,怀里的铝饭盒叮咣作响。“两位爷,赶巧了,食堂捎的炒肝儿还烫着。”他掀开盒盖,肠段混着蒜汁在芡汤里颤巍巍晃动。
也不知道老邻居是转性了还是最近口袋有钱了会享受了,竟然变戏法似的从多宝格深处摸出个荷叶包,酱紫色肘子肉切得薄如宣纸,皮下凝着亮晶晶的肉冻。
我笑着说,“老邻居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
随即,三只小酒杯碰出闷响,莲花白的醇香混着麻豆腐的羊膻气在檀木香里横冲直撞。
老张嘬着牙花子说,“厂子里新来的青工把景泰蓝说成搪瓷缸子。”
老邻居夹了一筷子麻豆腐,一脸不屑地说,“新的景泰蓝不就是搪瓷缸嘛,人家没说错。东西总钥匙老的好,新的白搭。”然而,他话头被门外渐密的雨声剪断,铜铃铛忽然发了疯似的摇晃,也不知是风还是百年前某位贝勒爷的魂儿来躲雨,是想重温一下“祺祥重宝”了吗?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清朝的铸币历史和名贵品种,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幸运地得到一枚,进而实现财富自由。
清朝造币历史始于天命元年,努尔哈赤铸行满文天命汗钱,入关后顺治朝确立“五式制钱”体系,采用铜铅锌合金配方,中央设宝泉、宝源局,地方设省局铸造方孔圆钱。
到了康熙朝,开始推行“每文重一钱”的标准。雍正朝,正式实施铜六铅四配比,乾隆时期达到铸币工艺巅峰,出现雕母、母钱、样钱三级铸造体系,钱文书法严谨工整。
遗憾的是,这种向上势头没有持续下去,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财政危机,发行虚值大钱,宝福局铸造的咸丰重宝当百大钱直径达70毫米,重达200克,成为中国古代尺寸最大的流通铜钱。光绪十五年,广东钱局引进英国机器铸造“光绪元宝”机制银元,开启中国货币现代化进程。
宣统年间试铸的“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则采用曲须龙图案,成为机制币典范。
纵览整个清朝铸币历史,产生的珍贵品种不少,其中天命汗钱满文原铸版,存世不足十枚;康熙通宝背“巩”字钱,为平定吴三桂后甘肃巩昌府特铸纪念币,仅见三品;乾隆雕母钱铜质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