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住房却在朝阳区,如果在“换房会”上碰上了,你们把各自房子换一下,不就皆大欢喜了。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房子面积和位置不一样,东城的换成门头沟的不吃亏了吗?这种情况也存在,比如九十年代有一部情景喜剧叫《我爱我家》,里面有一集叫“换房”,说是男主角贾志新为了报复别人,就做了个假的“换房启示”给贴出去了,上面写着用一套使用面积50平米的三居室,换一套三环外,最好是漏雨背阴儿什么的平房,弄得对方他们家差点让换房的把门给撞飞了,现在看能住在三环就已经不错了,但当时三环可差劲得很,北京是2004年奥运会以后才发生明显变化的。
当然了,现实中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但肯定有沾光的有吃亏的不佳,但主要是吃位置的亏,面积方面一般不会吃亏,因为换房的一般都是普通职工(人家干部也不用换房),住房面积都差不多,至于位置吗,方便自己的不就是好位置吗?大家心态还都挺坦然,至少当时是这样。
当然了,在换房同时也会进行简单的房产评估,觉得不合适一方可以要点经济补偿。我有个小学同学家就换过房,从东城换到了西城,都是平房,但他们家是一间是北房,对方是一间西房,他们家觉得吃亏了,对方就加了一千块钱,在当年也算是一笔巨款了。
言归正传,我老爹当初也是三番五次去“换房会”踅摸,他目的简单粗暴,就是想把他海淀那两间工厂宿舍,换到距离天安门近一点的地方,在他眼里,住在天安门旁边,百邪不侵长命百岁。
后来我才知道,当初他脖子上长了个疙瘩,自己一直怀疑是瘤子,但又讳疾忌医不敢去看,就想通过封建迷信手段治病,也不知道听说谁说的,住在天安门附近能逢凶化吉百病不侵。后来房子换成了,一检查,只是简单的胃溃疡,他连连感叹住在天安门附近真是有福。
八十年代北京换房潮的兴起,折射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社会阵痛。国营单位分配的预制板楼房普遍存在合居现象,三户共用厨卫的哑铃式户型占比超60%,催生了市民自发的住房空间置换需求。西单电报大楼前的换房市场每周聚集上千人,手写换房启事用图钉扎满整面公告墙,户型朝向、通勤距离、子女学区成为交易核心要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简言之,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资源配置方式,客观上缓解了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束缚。建筑公司电工用朝阳区15平米单间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