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于三里河、百万庄、和平里、地安门等核心区域,其设计既遵循苏联标准,又融入中国传统居住习惯,形成了独特的"京城高干苏式住宅"风格。
比如京城的国家机关,一般都是封闭式大院体系,住宅区通常以围墙或绿化带形成独立院落,如三里河国家计委宿舍群,通过门岗控制出入,体现行政层级与安全保障。
最被人关注的是,当时按干部行政级别划分,部级多为独栋或联排,如地安门西大街的灰砖小楼,局级常分配4-5层板楼中的大户型,如百万庄申区,房间数、层高与厨卫标准严格对应职级。
你进去一看,那些红砖或灰砖立面,坡屋顶覆红瓦,檐口装饰简化的苏式线脚与五角星浮雕,摒弃了过于繁复的古典柱式,符合"反对浪费"的政治要求。
里面也别有洞天,用现在观点看,这些配置没什么太大过人之处,但是,当时可是五六十年代,参照苏联"单元式住宅"格局,但将餐厨分离、增设北向储藏间(适应北京冬储白菜习惯),部分局级以上住宅甚至设独立书房与会客室,部分楼栋使用苏联松木地板、波兰钢窗,卫生间铺设马赛克瓷砖(当时普通住宅多为水泥地、木格窗)。
此外,高层住宅配备电梯,如友谊宾馆专家楼),地下室设防空洞与锅炉房,部分院落预留车库,不得不说,我们的设计理念并不落后,关键是给谁设计,给老百姓设计住房,绝对是落后再落后。我们能说什么呢?
如果当时你有幸走进这些共和国主人们居住的大院,你会发现主路常正对主楼中轴,行道树多选松柏,中心广场设宣传栏、领袖塑像,公共食堂与礼堂,一排排灰砖坡顶建筑群,户内甚至设壁炉,层高3.2米以上,现在国家标准才是二米九,部分地区才达到三米,我们真是不得不说,贫穷会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就拿百万庄卯区来说,苏联专家设计,每户南向配6米进深阳台,被称为"阳光特权"。
带着这样的印象,我到了王局长家里,高级干部宽敞大气的屋子果然名不虚传,但也已经是乱七八糟了。实际上,老王活着的时候屋里也是乱七八糟,一个孤老头子虽然有徐娘半老的保姆照顾,也是邋里邋遢的骚味,但乱七八糟和乱七八糟还不一样,失去主人以后的屋子死气沉沉,跟之前有人气有人味时差别大了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果然不出所料,这间屋子里的好东西基本上都被家属搬空了,我心里想,“捡个漏捞点真金白银是没指望了,撞撞运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