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点头确认彼此没有恶意,不需要理解对方的话语,先建立最基础的信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夜迅速调整生态模型,为暗影岛屿开辟出独立的“过渡缓冲区”——缓冲区的认知法则介于“开放”与“封闭”之间,既能防止暗影能量外泄污染其他岛屿,又能让它感受到安全的生存空间。当缓冲区的能量屏障升起时,暗影岛屿的暗蓝色光丝突然变粗,外壳上的缝隙也扩大到肉眼可见的程度,露出内部如蜂巢般的结构——原来它的“隔绝”并非拒绝一切,而是在寻找“安全的交流距离”。
“这才是它的生态位需求。”林夜看着模型中缓冲区与暗影岛屿形成的动态平衡,“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不是不需要水分,是需要适应干旱的保水机制;暗影认知不是拒绝交流,是需要‘可控的信息交换’——我们之前的错误,是用‘完全开放’的标准要求所有认知形态。”
叶辰让认知令牌向暗影岛屿传递“容差边界”的概念:一段光流演示着如何设定信息交换的范围,就像人类划定私人空间与公共区域的界限。暗影岛屿的蜂巢结构在接收信号后,开始有选择地对外开放某些通道——允许建筑岛屿的空间数据进入,却拒绝液态岛屿的动态干扰;接受声音岛屿的低频振动,却屏蔽高频波动。这种精准的筛选机制,让它既能融入认知生态,又不破坏自身的核心法则。
“生态共生的关键,是尊重‘选择性连接’。”叶辰看着暗影岛屿与其他岛屿建立起有限却稳定的互动,“就像森林中的共生关系,有的是全面合作(如蜜蜂与花),有的是局部互利(如鳄鱼与牙签鸟),还有的是保持距离的共存(如狮子与羚羊)——没有统一的模式,只有适合彼此的方式。”
清弦的螺旋光丝此刻与暗影岛屿的暗蓝光丝形成独特的“双螺旋共振”:银紫色光带传递着外界的认知韵律,暗蓝色光丝则反馈着内部的安全阈值,两种光丝既不融合,也不排斥,而是像DNA链一样相互缠绕,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当她调整共振频率时,暗影岛屿的外壳上突然生长出半透明的“感知触须”,这些触须能在不暴露核心信息的前提下,探测周围的认知环境:“这是‘边界交响’。”清弦的声音带着惊叹,“不同的认知边界不是隔绝的墙壁,是能振动的琴弦——用各自的频率,共同演奏和谐的乐章。”
三天后,认知群岛的生态模型已纳入暗影岛屿的数据,林夜的星图上新增了“边界生态位”的分类:包含暗影认知在内的12种“半封闭认知形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