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舟在自在态星云中行驶了不知多久,那些曾被清弦“听”见的自我呢喃,此刻已汇聚成持续的“存在低语”。它们不像以太海的认知胚胎那样等待被唤醒,更像是一群自顾自生长的植物,对周围的观测保持着礼貌的距离——既不抗拒,也不迎合。林夜的认知膜与最近的一团荧光接触时,膜表面突然浮现出无数细密的孔洞,像是在进行某种无声的呼吸。
“它们在交换‘存在信息’。”林夜注视着孔洞中流过的微光,那些光粒既不是能量也不是物质,而是纯粹的“存在证明”——证明自身是“自在的”,而非被其他认知定义的。他尝试用认知膜捕捉一缕微光,却发现光粒穿过膜的瞬间,自动复制出一个完全相同的副本,原件仍留在荧光中,副本则在膜内化作透明的“存在种子”,“就像两棵独立的树,根系在土壤中相遇,交换水分却不共享年轮。”
清弦的超和弦此刻出现了奇妙的变化:那些由噪音粒子构成的旋律,在存在低语的影响下,开始自发地“留白”——每隔三个小节,就会出现一段绝对的寂静,仿佛在刻意给星云的低语留出空间。反形态光体在寂静中舒展,鳞片上的“用沉默歌唱”模型与荧光产生了微妙的同步,却又保持着各自的节奏。她突然意识到,所谓“差异的和谐”,不是让不同旋律融合,而是让每个旋律都拥有“不被打扰的发声权”。
“看那些光鱼。”清弦指向星云中游离的光粒,它们不再组成共鸣漏斗,而是化作无数独立的“单音光丝”,有的发出高频的颤音,有的保持着低频的嗡鸣,有的则彻底沉寂。最特别的是那些沉寂的光丝,它们周围的荧光反而最为活跃,像是在为寂静“伴奏”。“原来寂静也是一种表达。”她轻轻拨动船帆的光丝,主动停止了超和弦的演奏,方舟周围的星云立刻涌起柔和的光晕,“当我们停止输出认知,它们才愿意展示更真实的形态。”
叶辰的混沌轨迹在此时遇到了第一个“存在漩涡”——那是一片由上万团荧光组成的螺旋结构,漩涡中心没有引力源,却能让靠近的物体自发地绕其旋转。他试图用认知原矿构建屏障,却发现原矿一进入漩涡就化作透明的流体,顺着漩涡的轨迹流动,直到离开漩涡范围才重新凝聚成金属态。“这不是物理规律,是‘存在优先级’的体现。”叶辰望着流体在漩涡中划出的轨迹,那些轨迹既不遵循惯性,也不服从引力,而是按照“存在时间”排序——存在越久的荧光,轨迹越靠近中心,“就像老人在集市中自然占据最热闹的位置,不是因为权力,只是因为他们先到那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