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帐中一个角落里默然不语的几位秦墨:正是邓陵子师兄弟三人伪装的身份。
“敢问几位先生,”李斯朗声问道,目光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若要造一架守城巨弩,是空谈其‘非攻’之德,还是先精算其木料尺寸、弓弦韧度、机括之巧?”
邓陵子一怔,未料到会被突然点名。他下意识答道:“自是后者。无精准之术,何谈器物之用。”
“善!”李斯抚掌一笑,目光扫过全场,
“‘义功’亦然!它不是空谈,而是一门与造弩同样精密之术!”
他转向昌文君,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君上方才四惑,看似问‘道’,实则皆在问‘术’。而这套‘术’,李某早已备下。”
他对着庸虎道:“取我昨夜所备之物来。”
庸虎立刻捧上一大卷“义纸”,在众人面前“哗啦”一声展开。那是一份密密麻麻、用工整秦篆写就的图表,其结构之复杂,条目之精细,远超在场所有人见过的任何文书!
“此为《军正处义功量化考功格》。”李斯的手指点在标题上,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解君上第一、第二惑。”他从容不迫,
“本表将‘义功’细分为‘安民’、‘建复’、‘输诚’、‘劝降’四纲,其下共设一百零八目。
譬如‘安民纲’下:‘收敛魏地平民尸骨一具,记二功;助无炊之家长者生火,记一功;救治伤患,视伤情轻重,记三至十功不等’。
‘建复纲’下:‘修复水井一口,记五功;疏通沟渠十丈,记三功’。凡此种种,皆有明确功数,赏罚分明,毫厘不差。军正官吏只需按格填录,事后复核,何来分辨之难?何来公平之惑?”
此言一出,满帐皆惊!众人探头望去,只见那表格逻辑严密,赏罚额度一目了然,简直就是将虚无缥缈的“仁义”,变成了一套冰冷而精密的“算法”!昌文君的瞳孔骤然收缩,他准备的所有关于“标准”的诘难,在这份详尽到恐怖的表格面前,显得如此可笑。
“解君上第三惑。”李斯的声音不带一丝波澜,“本表开篇铁律:‘凡因行义功而延误军机、危及袍泽者,非但无功,反以军法论处,罪加一等!’义功,乃武功之辅,而非其碍。敢问君上,此本末可曾倒置?”
最后,李斯直面昌文君那最致命的“国本之惑”,他非但没有辩解,反而向前一步,气势陡然拔高:
“至于君上的第四惑,所谓‘国本’!我请问君上,大秦的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