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自然也是无偿给予使用。
\n
后来收获了一张终身免游当地景点的‘身份卡’。
\n
徽乡的‘老乡们’,则热切地提出一个更大的期望:希望顾清能写一首如同《壁上观》一样、甚至更具代表性、能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符号的宣传歌曲。
\n
当年的一首民谣《成都》,可以说是把整座城市都带火了,创造的隐性价值无法估计。
\n
顾清一时间也没想出来,哪首歌能完美囊括徽乡的山水、人文与历史底蕴。
\n
但他感受到了那份期待,认真地答应了下来:“老乡们放心,这个任务我记下了。等我有了合适的灵感,一定为咱们徽乡写一首歌!”
\n
他这般无条件为家乡做贡献的姿态,当即也收到了丰厚的“回报”——不是金钱,而是无价的便利与人情。
\n
顾清想去见识一下徽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真正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
\n
几乎每到一处,都有‘老乡’帮忙牵头,动用关系帮他找到最正宗、最德高望重的大师亲自接待、讲解、演示。
\n
徽墨、宣纸、歙砚、湖笔(文房四宝),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精髓,韵味独特的徽州皮影戏,
\n
铿锵有力的淮河大鼓,精妙绝伦的徽派剪纸,源远流长的华佗五禽戏,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四大名茶),以及当地著名的烟酒……
\n
顾清几乎是怀着憧憬朝圣的心情,沉浸在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中。
\n
他不仅看,还化身“扫货达人”。
\n
他自己不用这么多,但可以用来送人啊!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