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净的深色围裙,开始准备今天的食材。动作麻利而专注,仿佛刚才骑行百公里的疲惫从未存在过。他从保鲜盒里拿出预先做好的、油亮红润的叉烧肉,厚薄均匀地切片;又淘洗晶莹的米粒,准备蒸饭;洗切翠绿的小葱,准备熬制每天新鲜的老火靓汤底料。吧台内侧很快响起了节奏明快的切菜声和锅碗瓢盆的轻微碰撞声。
程慧的视线再次落回那明显的菜单上,饶有兴致地逐行细看。这菜单的设定,处处透着唐泽式的“拿来主义”与本土化改造的趣味:
啤酒:那大瓶的麒麟一番榨(750ml),金黄色的酒液,升腾着丰富泡沫的绿色玻璃瓶,以及瓶身上那只标志性的麒麟,完全就是日剧深夜食堂里的经典复刻。它安静地立在冰柜里,等待着被开启。
米酒:日剧里的清酒(sake)在这里被彻底置换成了传统的中国米酒。这酒装在素雅的白瓷小壶里,温润如玉。程慧知道,这米酒是唐泽自己亲手酿制的。选用上好的糯米,经过浸泡、蒸煮、拌曲、发酵、压榨、澄清等多道工序,最终得到这琥珀色的、带着自然甜香和淡淡酒糟气息的佳酿,酒精度数标注为温和的16°。它没有清酒的清冽,却多了几分米香的醇厚与乡土的温情。
白酒:日剧中常见的烧酒(shochu),在这里则被替换成了更烈性、更本土的中国白酒。同样是唐泽自己酿制,可能是用高粱、小麦或者大米,经过固态发酵、蒸馏、陈放。酒液晶莹透明,标注为40°,装在厚实的小瓷杯里。其风味必然迥异于市售的瓶装酒,带着作坊特有的、可能更原始也更有个性的香气——也许是更浓郁的粮香,也许是更突出的窖香,总之别有一番风味。
菜单上最后一行字是铁律:“酒精类一人最多三杯。” 这规矩也和日剧里一样,是这家小店不可动摇的法则。唐泽坚持这一点,或许是为了避免深夜的失控,或许是为了保持店内那份特有的、微醺而克制的氛围。客人可以点满三瓶啤酒,或者米酒、白酒各三杯,或者“一样一杯也行”——啤酒的爽快、米酒的温润、白酒的凛冽,一次尝遍三种风味。
但这家店的灵魂,远不止菜单上这寥寥几行字。“除了这上面的,只要老板会做,也可以点,自带菜来让老板加工也可以。”这简直就是《深夜食堂》的灵魂移植!它为这家小店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让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更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故事聚集地。一个疲惫的上班族可能只想吃一碗简单的阳春面;一个刚下夜班的人可能带来刚买的鲜鱼,请唐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