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
这样就很明了吧,首先,这是个道教节日。以前每逢这一天,我们都会放河灯,焚银锭。中元又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祀,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汉魏六朝以前的观念中, “地府” 的所在是 泰山 ,因为泰山府君掌管着人间的生死,而人死后要为泰山府君干活。而地官清虚大帝会在七月十五那天下界,把那些活干够的人给释放了,为赦罪。
到后来,佛教传入中土,渐渐开始有了地狱的概念。又适逢佛教超度亡魂的 “盂兰盆节” 也在这一天,所以七月十五便成了一年之中阴气最重的节日。民间又流传七月十五地府开门放鬼魂的传说,于是中元节渐渐具有了 “鬼节” 的意味。
中国有着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的传统,“鬼”在中国文化中也意味着逝者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影响着我们。《韩诗外传》说“鬼者,归也”,《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在古人眼中,鬼只是生命的回归,回归并不等于终结,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静和暗涌。
其实,我们习惯的说法“阴魂不散”是不正确的,因为古人认为,人的肉身才是阴气的聚集,人的精神却恰恰是阳气的律动,肉身叫“魄”(比如“体魄”一词),精神叫“魂”,魂属阳,魄属阴。灵魂脱离了阴森重浊的臭皮囊(魄),自然变得阳光灿烂,虎虎生风。“阴魂”其实恰恰是“阳魂”。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影响了我们对灵魂的看法。但假如我们能正确地认识灵魂的性质,我们也就能正确地认识死亡。
对于鬼神的正确态度,敬是必须的,不怕也是必须的,在 “敬而远之” 的基础上还应该 “畏而不怕” ,鬼神固然不可怕,甚至不存在,但我们仍然必须心存敬畏。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倘无敬畏,则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则难免无恶不作。
鬼神的意义,一是给我们历史感,让我们不忘先人的遗泽,在追思中自勉、自强,不堕家声,不忝所生,传承高贵,恩泽后世;鬼神的另一种意义就在于给我们敬畏感,让我们约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这种“人鬼和谐”中开出人与历史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或许是新时代“鬼节”的意义所在。
我们常常说要不忘传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