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用来压住宣纸的长条形镇尺,因此苏清和直接将镇尺当直尺用,绘制出来的表格线条还算方正。
封如宗满脑门的问号,完全搞不懂苏清和这是在做什么。
一个简单的统计表格很快便绘制好,苏清和满意的呼出口气来,心想着要是能有一台电脑用、那该多好?
摇了摇头,苏清和看向了邹立本,开口问道:“邹大叔,咱们整理出来的卷宗,最早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邹立本被这个‘大叔’的称呼给吓到了。
很是惊慌失措的摆手道:“大人这真是折煞小人了,当不起、当不起,大人直接称呼小人的名字就好。至于说带来的所有这些卷宗,上面记录的内容,是从天授十二年到天授二十八年的,再加上今年神龙元年的大半年,总共十七年半。”
苏清和一边听着回答,一边开始在自己刚刚画出来的表格最上方第一行内,写起了从十二到二十八的这些数字。
当然,他写的是阿拉伯数字,因此站在他身后的封如宗看的满脸茫然。
写完了数字,苏清和又在表格前方的第一列里,顺次写下了九坊。
接着他便按照九坊的顺序,一个挨着一个的询问起来。
初步询问的内容很简单,每一年里各个坊内的实际人口数量、以及通过税收推断出来的各个坊内肉类售卖的总量。
有了这两个数据,苏清和又抽了一张宣纸出来当做草稿纸用。
在草稿纸上列了竖式,将肉类售卖的总量除以人口,得出一个粗糙的年人均肉类购买量,再把得出来的数据填写到表格之中。
苏清和知道,九坊提供的人口统计不可能准确,通过税收倒推的肉类售卖总量也肯定存在误差。
不过没关系,他需要的不是准确。
九坊的行政体制是一模一样的,那么如果存在问题的话,肯定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这意味着,即便九坊提供的数据只是纸面的数据、而并非真实的数据,可若仅仅用来比对九坊之间的数据变化,那结果依旧会具有相当可靠的参考性。
“天授十二年,第一坊在册户籍人口两万一千两百二十七人,全年肉类售卖总量一万零三百三十六斤,人均年购买肉类零点四八斤左右。第二坊在册户籍人口一万九千七百五十四人,全年……”
听着那些书吏以坊为单位,顺序报出一个个自己所需要的数字,苏清和不停的在草稿纸上进行着演算,再将演算出来的结果填进表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