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冬季接收的伤员都在最后一页。”
名单上第十二个名字是“林雪子”,年龄记录为25岁,备注栏写着:“记忆缺失,右肩有樱花状烙痕,随身物品:银质十字架(内侧刻有'1936.4.5'字样)”。
翻页时,一张集体照滑落:十几个年轻人站在孤儿院的台阶上,中间的女子低着头,但脖颈处露出的胎记形状宛如北斗七星,照片边缘的日文标注已经褪色,只能辨认出“1946年元旦”的字样。
修女指着远处的花园:“雪子小姐最喜欢在那里发呆。”程墨白顺着望去,只见一个穿和服的背影坐在长椅上,银白的发丝在风中轻轻飘动,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程墨白最终没有走进那扇门,他还没有做好准备,他站在山坡的松树下,看着夕阳将孤儿院的影子拉得很长。手中的文件显示:这些“幸存者”已被赋予新身份,将成为美国“特殊研究项目”的“志愿者”。那文件上的字迹冰冷而又无情,仿佛是命运的判决书。
回程的轮船上,程墨白翻开周墨海的日记本。最后一页写着:“记忆可以被权力抹去,但真相终将在历史中复活。1947.1.1”。字迹晕染处,隐约可见被泪水打湿的痕迹,那痕迹仿佛是周墨海最后的忏悔。
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清晨,京都的天空还沉浸在如轻纱般缥缈的薄雾之中,那雾气似一层神秘的帷幔,氤氲弥漫,给整座城市都披上了一层难以捉摸的神秘面纱,街道上的房屋、树木,皆在这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程墨白迈着略显迟疑的步伐,踏上了那湿滑的青石板路,每一步,都能听到石板间水渍被挤压发出的细微声响。
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圣方济各孤儿院的铸铁大门前,那铸铁大门,历经岁月的无情侵蚀,早已锈迹斑斑,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门上的雕花,原本精致细腻,如今却也有些模糊不清,但即便如此,仍能让人从那残存的轮廓中,依稀窥见往昔的精致与华美。
程墨白的手,紧紧地攥着一样东西,那不仅仅是一枚象征着往昔情谊的翡翠戒指,还有从东京帝国大学偷拍而来的照片。照片的背面,周墨海临终前用鲜血写下的“京都日出町3- 5”的地址,在晨光的轻抚下若隐若现。那血迹,早已干涸,然而,在程墨白的眼中,却仿佛还带着一丝温热与绝望,仿佛是周墨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最后的希望与嘱托都寄托在了这血写的地址之中。
春风,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