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正常。”他顿了顿,语气柔和却坚定,“但我们有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不是吗?”
云倾月转头看他,眼底的情绪渐渐平复,“嗯。”
第二天清晨,两人约在工作室见面。桌上摆满了过去几年间他们共同拍摄的作品,从最初的街头随拍,到后来的主题系列,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他们的成长轨迹。
“要不要整理一个专题?”时砚翻看着照片,忽然提议,“把这些作品公开出来,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努力。”
云倾月点头,“好,我来选一部分。”
他们开始分工整理素材。云倾月负责筛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撰写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时砚则负责技术层面的调色与排版,确保整体视觉风格统一。
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洒进来,在地板上划出一道道光影。电脑屏幕上,一张张照片依次排列开来,仿佛一场无声的展览正在悄然展开。
“这张怎么样?”时砚指着一张照片,“那天我们在京都拍完夜市回来,路上遇到一只流浪猫,它站在桥边看水里的月亮。”
“我记得。”云倾月轻笑,“当时你说它像是在等谁。”
“那就写下来。”他打开文档,敲下一行字:《等待》——在京都的桥边,一只猫望着水中月,不知是在等风,还是等归人。
几天后,他们将整理好的作品上传至个人社交账号,并附上简短说明:“这是属于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眼中的世界。”
发布后的几个小时内,评论区再次热闹起来。
有人留言:“原来你们早就开始了这段旅程,我只是刚刚发现。”
也有人感慨:“这些照片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忽略的美好瞬间。”
更有摄影爱好者认真点评:“构图简洁却富有情感,色调处理得很细腻。”
当然,仍有部分人持怀疑态度,但比起最初的嘲讽,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探讨。
“或许你们确实有潜力,希望以后能带来更多优秀作品。”
“如果愿意系统学习摄影理论,相信你们会走得更远。”
云倾月看着这些留言,心中泛起一丝暖意。她知道,质疑不会消失,但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面对。
“你觉得我们做对了吗?”她问时砚。
“当然。”他合上笔记本电脑,“至少,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他们。”
窗外,天色已晚,城市的灯光一盏接一盏亮起。远处传来电车驶过的声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