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那是楚寒,正与一名西装革履的男士交谈。对方递来一张名片,楚寒转头看了她一眼,微微颔首。
“看来,你的作品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时砚低声说。
她没回答,只是继续观察着展厅内的反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驻足,低声讨论,甚至有几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拿着笔记本拍照记录。
交流会结束后,一位编辑联系了她,询问是否愿意投稿给一本知名科普杂志。她回了一封简短的邮件,表示愿意进一步沟通。
那天晚上,她独自坐在窗边,望着夜空发呆。时砚走到她身后,轻轻搭上她的肩膀。
“你在想什么?”他问。
她缓缓开口:“我以前觉得,只有大场面才值得记录。可现在……我发现,最动人的美,其实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他笑了,“所以,我们才要继续拍下去。”
第二天,他们在楚寒的安排下前往一家科研机构,借用更高端的设备进行后续拍摄。新的镜头带来了更高的精度,但也意味着更多调整与测试。
他们重新规划拍摄流程,将复杂的样本分块处理,确保每一帧都能达到最佳效果。整个过程繁琐而耗时,但他们乐此不疲。
一周后,一组全新的微观摄影作品诞生。这一次,他们不仅捕捉到了昆虫的复眼结构,还成功拍摄了花粉粒在空气中的飘散轨迹、蜘蛛丝在阳光下的折射效果,甚至记录下了水滴蒸发瞬间形成的结晶图案。
当最后一张图像拼接完成时,云倾月盯着屏幕良久,才缓缓吐出一口气。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她说。
时砚站在她身旁,看着那张由无数个微小区域拼接而成的画面,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做到了。”
他们的作品陆续发布在网络上,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一些商业品牌开始联系他们,希望合作推出以微观世界为主题的视觉项目。而那家科普杂志也正式刊登了他们的专题报道,标题是:“微观之美:那些被忽略的世界。”
某个午后,云倾月收到一封私信,来自一位国际知名的科研摄影师。他在信中写道:“你们的作品让我重新思考了摄影的意义。或许,真正的艺术,从来都不局限于形式。”
她看完后,把手机放在桌上,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你打算怎么回?”时砚问。
她睁开眼,笑了笑,“告诉他,这只是开始。”
他们继续投入新项目的筹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