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王晓东在办公室里反复看着从网络上下载的对比图,眉头拧成了一个 “川” 字。李维民匆匆赶来,手中拿着文化部门的紧急报告:“省长,舆情正在发酵,不少网民指责我们傣锦抄袭国际设计。” 王晓东冷笑一声,将文件甩在桌上:“颠倒黑白!通知法律团队,立刻收集证据,我们要在国际知识产权平台上讨个说法!”
然而,维权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对方聘请了国际顶尖的律师团队,以 “文化符号共享” 为由进行抗辩。在跨国诉讼的拉锯战中,王晓东亲自带队前往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带着老艺人现场展示傣锦织造技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世代相传的纹样,向世界诉说着这门古老技艺的历史渊源。
“这些纹样不是简单的图案,” 王晓东站在国际会议的演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展示着傣锦从设计到成品的全过程,“它们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密码,是镌刻在经纬之间的文明传承。” 他的发言赢得了满堂掌声,也为维权之战赢得了关键转机。
与此同时,村寨内部也暗流涌动。随着傣锦产业的发展,部分村民被短期利益冲昏了头脑,偷偷使用化学染料加快生产速度,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当一批出口订单因环保不达标被退回时,整个村寨陷入了信任危机。
“必须成立质量监督委员会!” 王晓东在紧急召开的村民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道,“老艺人、年轻代表、政府人员三方共同监督,一旦发现违规,绝不姑息!” 他的话掷地有声,可台下却有人小声嘀咕:“不就是想断我们财路吗?”
矛盾在一个深夜彻底爆发。几个偷偷使用化学染料的村民与质量监督委员会成员发生冲突,甚至有人砸坏了检测设备。王晓东连夜驱车赶到村寨,看着满地狼藉,他没有立刻发火,而是坐在火塘边,与涉事村民促膝长谈。
“我知道大家想多赚点钱,” 王晓东往火塘里添了根柴,火苗 “噼啪” 作响,“但傣锦的口碑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如果为了眼前利益毁了它,以后谁还会相信我们?” 他的话如同一股暖流,渐渐融化了村民们心中的坚冰。
解决完内部矛盾,傣锦产业又面临着品牌升级的难题。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销售模式和产品设计逐渐失去优势。王晓东邀请了国内顶尖的设计师、文化学者来到村寨,与老艺人、年轻学员共同探讨傣锦的创新之路。
“我们不能一味守旧,也不能盲目求新,” 在设计研讨会上,王晓东指着墙上挂着的傣锦说道,“要让传统纹样与现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