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等专业人才。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藏区文化资源开发逐渐步入正轨。
数年之后,香格里拉已然焕然一新。曾经贫困的村落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藏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吉大叔家盖起了宽敞的藏式新房,卓玛央金凭借对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使者;次仁措姆的茶馆发展成集餐饮、住宿、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藏家大院,她还带动村里其他困难家庭共同致富。
站在山顶,王晓东俯瞰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远处,雪山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经幡随风舞动,诉说着藏区的古老故事;近处,藏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新的生活道路上稳步前行。他知道,在中央全民扶贫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藏区文化与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合理开发,这片雪域高原正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
当香格里拉的旅游大巴满载游客穿梭在雪山草甸间,新的问题如高原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般悄然降临。在尼汝村的 “高原生态牧场旅游区”,过度的游客踩踏让原本肥沃的草甸出现沙化迹象,牧民们发现牦牛的食量增加但产奶量却持续下降。老东巴次仁顿珠拄着拐杖,望着枯黄的草地连连摇头:“山神在发怒,再这样下去,我们的根都要烂了。”
王晓东接到消息后,连夜驱车赶往现场。月光下,他蹲在草甸上,手指摩挲着板结的土壤,眉头拧成了疙瘩。次日清晨,他紧急召集生态专家、文旅部门负责人和牧民代表,在松赞林寺旁的白塔下开起了 “露天会议”。“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王晓东举起一株蔫黄的牧草,“我们要算好生态账、经济账,更要算好子孙账。”
经过激烈讨论,一套 “生态限流 + 智慧修复” 方案应运而生。旅游区引入人脸识别系统,将每日游客数量严格控制在环境承载量之内;中科院的科研团队带来了新型草种和微生物制剂,在沙化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实验。牧民们则组成 “雪山守护队”,佩戴智能监测设备,实时追踪草场的湿度、植被覆盖率等数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化传承领域同样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一些藏民为了流量,将严肃的宗教仪式改编成娱乐化表演,引发了传统宗教人士的强烈不满。在噶丹松赞林寺的藏经阁里,住持丹增活佛神情凝重:“王省长,我们的文化不是供人取乐的工具,这样下去,年轻人会忘记信仰的重量。”
王晓东深感责任重大,他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