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歇脚。
“以前觉得日子没盼头,现在每天忙忙碌碌,心里踏实多了。” 次仁措姆擦拭着茶壶,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她的大女儿在双语夜校学习后,成为了村里的导游,带着游客讲述家乡的故事,收入也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教育帮扶也在同步推进。对于因贫辍学的孩子,政府不仅提供助学金,还在学校设立 “爱心午餐”,解决孩子们的后顾之忧。在一所偏远小学,王晓东看到曾经辍学的小男孩尼玛旺堆正认真地在平板电脑上学习编程,他兴奋地展示自己设计的藏文输入法小程序:“老师说学好这个,以后能为家乡做更多事!”
然而,帮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困难家庭习惯了依赖救济,缺乏主动改变的动力;一些传统手艺因缺乏创新,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王晓东组织召开 “藏区发展恳谈会”,邀请困难家庭代表、企业家、学者共同探讨出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王晓东在会上强调,“我们要引导大家树立信心,同时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升级,让帮扶成果可持续。” 随后,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出台:开展 “自强标兵” 评选,用榜样力量激发内生动力;引入高校设计团队,对藏毯、唐卡等传统工艺品进行时尚化改造;建设藏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提升产品附加值。
当春天再次降临香格里拉,多吉家的木雕工作室里,卓玛央金正跟着爷爷学习雕刻;次仁措姆的茶馆里,游客们品尝着香浓的酥油茶,听她讲述格萨尔王的传说;曾经破旧的村落里,孩子们背着书包欢快地奔向学校,琅琅读书声回荡在雪山之间。
王晓东站在高处俯瞰这片土地,远处的经幡随风舞动,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他深知,藏区的振兴不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丰盈。每一个困难家庭的转变,都是雪域高原上绽放的希望之花,汇聚成推动藏区发展的磅礴力量。
随着春天的脚步在香格里拉大地蔓延,王晓东深知扶贫工作远未到停歇之时。他决心进一步挖掘藏区独特的文化与资源,为这片土地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晓东召集文旅专家、藏学学者以及本地干部,开启了一场关于藏区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头脑风暴。“香格里拉,在藏语里意为‘心中的日月’,这四个字蕴含着无尽的文化宝藏。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宝藏重焕光芒,成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他目光坚定,在会议室内踱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