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被冲毁的道路,心中有过绝望,但很快又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李维民则化身 “铁面包公”,带着审计组驻进财政厅。“每根铁钉的钱都得算清楚!” 他在预算会上摔着报表,“那个做苗绣培训的项目,买丝线的钱为什么比市场价高五毛?给我查!” 他的眼神犀利,仿佛能看穿每一笔资金的去向。有次发现某笔生态补偿款滞留,他直接把局长叫到办公室骂了半小时,唾沫星子喷了对方一脸,最后自己掏腰包给局长买了包纸巾。在他的严格监督下,财政资金的使用变得更加规范。
省长王晓东的办公室成了 “文旅推介会”。他亲自给文旅部领导寄去苗绣屏风、蜡染画,每一件都精心挑选,希望能展现本省的特色文化。视频会议时身后永远挂着本省的山水画卷,那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有次专家质疑项目可持续性,他当场拨通麻柳寨支书的电话,让老乡用山歌介绍开发后的变化。电话那头,老乡的歌声悠扬动听,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挂断电话后,他笑着对专家说:“数据会骗人,但老百姓的歌声不会。” 他的笑容里,是对自己决策的自信。
转机出现在深秋。当王晓东带着厚厚的审批文件冲进会议室时,罗卫国正在看麻柳寨新修的风雨桥照片。照片上,风雨桥横跨在小河上,古色古香,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书记,批下来了!”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西装袖口磨得起了毛边,领带歪歪斜斜挂在脖子上,活像刚打完仗的士兵。他的眼神中满是喜悦和激动,这三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罗卫国起身握住他的手,触感粗糙得不像个省长,那一刻,两人都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一份批文,更是对未来的希望。
一年后,国家考核组来到本省。站在焕然一新的麻柳寨,老绣娘把新绣的锦旗塞给王晓东,上面绣着 “青山常在,富路长开”。八个字,凝聚着老百姓的感激和信任。李维民摸着民宿的雕花窗棂直咧嘴:“没想到这钱真能生钱!” 他掏出搪瓷缸灌了口浓茶,“早知道,当年就该听年轻人的!”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懊悔,但更多的是欣慰。
省长王晓东对着镜头介绍文旅数据时,眼角藏不住笑意。屏幕上,本省的旅游收入节节攀升,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罗卫国望着远处的核心产业区,塔吊与青山相映成趣,突然想起那个燥热的八月:“看来,我们都该学年轻人,换换活法了。” 秘书长杨刚默默记下这句话,钢笔尖在记录本上顿了顿 —— 他知道,这句话,会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也会写进本省发展的历史中。而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