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东带着满身疲惫回到办公室,赵德厚和陈启年还在争论。“够了!” 他将现场拍摄的照片摔在桌上,“看看这些!这就是我们的百姓!” 照片里,坍塌的房屋下露出半袋霉变的玉米,一位妇女跪在泥水里扒拉着瓦砾。
陈启年张了张嘴,最终没说话。赵德厚摘下老花镜,用手帕擦拭镜片:“王省长,我申请追加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
“我也同意重新分配资金。” 陈启年把手机收进口袋,“滨海港的项目可以分期推进,先把山区的路修好。”
王晓东松了口气,调出林悦修改后的规划方案:“我提议成立专项督导组,赵厅长负责资金监管,陈市长牵头港口与山区的产业对接。还有......”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两人,“谁要是在项目上动歪心思,我第一个拿他开刀!”
窗外,夜色渐深,省政府大楼的灯光依然亮着。王晓东知道,这场关于未来的博弈,才刚刚进入真正的深水区。
深夜两点,王晓东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捏着被茶水浸透的规划草案,望着窗外浓稠如墨的夜色,玻璃映出他眼底密布的血丝。“要撬动这么大的盘子,哪有那么容易?” 他对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喃喃自语,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沙哑。过去二十多年的从政经历,让他见过太多规划停留在纸面,可这次,关系着全省千万人的未来,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天一早,专项督导组的首次会议就火药味十足。当王晓东提出要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环保改造与数字化升级并行的方案时,青山钢铁厂的代表拍案而起:“王省长,改造设备至少要停产半年,我们几百号工人的饭碗谁来管?” 这人西装革履,却难掩身上的江湖气,说话时眼神飘忽,明显藏着心思。
王晓东盯着对方,内心暗自思忖:“果然,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表面上却语气沉稳:“停产期间,政府会提供转岗培训补贴,帮助工人掌握新技术。而且,升级后的生产线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拓展高端市场,长远来看,是为企业注入新活力。” 他转头看向赵德厚,“赵厅长,资金拨付要严格把关,必须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赵德厚推了推眼镜,肥厚的手掌在文件上摩挲:“王省长放心,我已经安排了第三方审计机构全程监督。不过,有些地方财政确实紧张,配套资金到位可能会有延迟。” 这话看似在承诺,实则埋下伏笔。
矛盾还远不止于此。滨海市传来消息,陈启年暗中给港口扩建项目开绿灯,部分本该用于山区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