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电量 - 实时电量)÷3.7%×0.5,每下降 3.7% 电量对应降低 1 级强度。
首次动态加密测试在 7 月 10 日进行,团队将 3.7% 的电量损耗率输入密钥生成系统,加密等级随电量变化自动调整。当电量降至 25% 时,错误率从 1.9% 降至 0.7%,但陈恒发现下降曲线在 19% 附近出现 0.37% 的波动,与 1968 年 10 月弹头引爆的安全阈值形成隐性呼应。“把 19% 设为临界值,低于此数值直接切换低功耗模式。” 他参照 1969 年 11 月低温存储测试的 “阈值触发” 逻辑,在算法中加入硬性切换指令,这个数值恰好是 37 级的半数减 0.5,形成参数平衡。
7 月 15 日的续航模拟测试进入关键阶段,陈恒带领团队轮班值守,每小时记录电量与加密强度的对应关系。当电量降至 19% 的瞬间,系统自动切断 37 级加密的冗余模块,切换至 19 级精简模式,功耗立即下降 37%。小李在旁标注:“切换响应时间 0.98 秒,与线缆传输延迟完全匹配!” 陈恒检查传感器数据时发现,温度变化对电量监测的干扰仍有 0.19%,他立即更换线缆,新线缆的 0.98 毫米直径与 1961 年齿轮模数完全一致,更换后干扰降至 0.03%。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模拟极端高温环境下的电量衰减,3.7% 的小时损耗率突然升至 4.2%,导致加密等级调整滞后。陈恒迅速调出 1969 年 5 月沙漠温差测试的补偿算法,在动态参数中加入环境温度系数,补偿精度设为 0.98%,与齿轮模数精度标准一致。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恢复稳定的曲线感慨:“1968 年处理固定参数就行,现在要兼顾电量、温度多重变量,技术确实复杂多了,但也更可靠了。”
7 月 20 日的全时段综合测试覆盖昼夜 24 小时,动态加密系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均保持稳定。陈恒分析数据时发现,白天高温时段的电量损耗比夜间快 1.9%,正好对应 37 级与 19 级的加密等级差,这种自然形成的平衡让他在参数表上标注:“昼夜加密分级 = 电量损耗差 ×1 级 /% 适配”。小李整理档案时发现,0.98 毫米的线缆直径不仅与 1961 年齿轮模数一致,还与 1968 年卫星姿态传感器的线缆规格完全相同,形成九年技术延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