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纸上演算:37 级加密强度 = 19℃温差 ×1.95 系数,19 级 = 19℃×1 系数,这个比例与 1964 年核爆数据加密的强度梯度完全一致。老工程师周工检查算法时发现,过渡区间的误差率稳定在 0.98%,与 1961 年齿轮的精度标准惊人吻合。
5 月 10 日的首次动态加密测试在沙漠监测站展开,小张按陈恒设计的算法安装温度传感器,0.98 毫米的线缆直径严格遵循 1961 年机械标准,确保温度传导误差≤0.1℃。当正午温度升至 25℃,系统自动跳转至 37 级加密,干扰抑制效果提升 37%;日落温度降至 6℃时,平滑过渡至 19 级,数据传输效率提高 19%。但陈恒发现高温切换存在 0.37 秒延迟,与 1968 年密钥响应的容错阈值形成对比。
“优化温度采样频率。” 陈恒参照 1968 年 7 月卫星姿态控制的实时采样标准,将传感器数据刷新率提高至 19 次 / 秒,延迟立即降至 0.1 秒内。二次测试时,37 级与 19 级的切换误差控制在 ±0.3℃,加密强度调整的响应时间≤0.1 秒,完全满足遥测数据的实时性要求。周工用卡尺测量传感器线缆:“0.98 毫米,分毫不差,和当年齿轮的加工精度一样可靠。”
5 月 15 日的极端高温测试中,沙漠白天气温达 37℃,超出预设阈值 12℃,系统自动触发 37 级加密的最高冗余模式。陈恒在主控室观察数据传输,发现高温导致线缆电阻变化 0.98%,正好触发 1969 年制定的电阻补偿算法,加密错误率始终控制在 0.37% 以下。深夜低温测试时,19 级加密在 - 2℃环境下仍保持稳定,与 1965 年高原测试的低温耐受数据形成技术闭环。
5 月 20 日的全周期验收测试覆盖 19 个完整昼夜,系统在 37℃至 - 2℃的温度波动中自动切换加密等级,累计完成 196 次切换,成功率 100%。陈恒在验收报告中特别标注:0.98 毫米线缆的温度传导特性、37/19 级的动态切换逻辑、温差 - 强度的映射算法,三项核心技术均通过实战验证。小张整理档案时发现,19℃温差与 19 级加密的数值关联,早在 1969 年 12 月的技术图谱中就有隐性标注,形成跨年度技术呼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